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JD710076)
- 作品数:2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陈建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我国反腐败模式的变迁及其折射的社会治理理念转向被引量:3
- 2013年
- 建国以来我国反腐败运动经历了四种不同的模式:权力反腐模式、规制反腐模式、综合反腐模式、预防与惩治反腐模式,不同模式之间有交叉、重合,但主旨及重心大相迥异,不同模式之间的转换不仅是历史情境的需要,也折射出社会治理理念的转向。权力反腐模式的核心是以权力压制权力,其反映的是浓郁的人治色彩。规制反腐模式是依赖法律法规和制度来反腐败,其反映的是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但这一转变并不彻底。综合反腐模式是针对权力寻租普遍、腐败逐渐隐蔽、巨大等特点而采取的一种国家、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反腐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广大民众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得到大幅提升。预防与惩治模式严格来说不是一种独立的模式,强调惩治的同时更注重预防,立足于反腐败的同时更强调廉政建设,这一模式要求对权力深度限制与监督。
- 陈建
- 关键词:反腐败社会治理
- 法的本源、发展逻辑及其意识形态性
- 2013年
- 人民为什么要遵守法律?法律的要求、惧怕制裁、心理上的惯性、社会压力、道德的义务这些或单一、或交织的元素在给人们带来答案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困惑。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认识到法的意识形态性才能从根本上寻找到人们守法的内在原因。法的意识形态性是法的本质特征,包括三层含义:国家意志、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性、多元因素影响。法的意识形态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各异,但从根本上规定了人们守法的意愿及效果。
- 陈建夏瑜
- 关键词:意识形态性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