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61090)
- 作品数:15 被引量:159H指数:8
- 相关作者:邱彭华谢跟踪王德智方源敏王德智更多>>
- 相关机构:海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海口市农用地格局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从时空上对海口市农用地各用地类型的演变进行分析,为海口市农用地景观格局分析和农用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前期研究基础。【方法】采用海口市1991、2001、2010年3期Landsat TM/ETM+和ALOS遥感影像数据,利用ENVI 4.4和ArcGIS软件对3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类,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率得到海口市农用地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并在ArcGIS中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获得海口市农用地转移矩阵和空间转化特征。【结果】1991-2010年海口市耕地、园地、林地、坑塘水面和牧草地的土地面积变化率分别为:-0.551%、0.480%、-0.701%、0.195%、-0.005%。从时间上看,1991-2010年海口市农用地面积减少较快,其中林地减少速度最快,其次是耕地,减少最慢的为牧草地,园地和坑塘水面面积均不同程度增加;从空间上看,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建成区的外围地区,耕地和园地互相转化的区域分布均匀,其中中西部林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在东海岸和东寨港附近部分耕地和红树林转化为坑塘水面。【建议】应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切实保护耕地,加强林地保护、扩大植树造林面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用地信息化管理,以降低人地矛盾,促进海口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 孟相彩谢跟踪李鹏山李敏
- 关键词:农用地
- 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海口市为例被引量:4
- 2022年
- 利用海口市1959年地形图和1976、1985、1995、2005、2018年5个年份影像数据的精确配准与解译,基于当量因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评估方法,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对其ESV影响的评估模型,分析了湿地ESV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基于面积效应的ESV计算结果表明,1959-2018年全市ESV损失10.73亿元。1959-2018年各项ESV中仅供给服务ESV增加0.58亿元,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ESV分别减少5.09、1.87、0.47亿元;(2)ESV动态模型修订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显示,仅浅海水域、淤泥质海滩和海水养殖场的ESV当量有所增加;沙石海滩、红树林、三角洲/沙洲/沙岛、洪泛湿地/内陆滩涂、淡水湖、河流、水库的ESV当量损失严重;淡水养殖场、农用池塘/坑塘水面、水田、其他用地的ESV当量损失较轻;建设用地ESV当量持续减少;(3)不同空间尺度的湿地ESV损失结果存在差异。湿地ESV评估中,湿地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不容忽视,外界干扰下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阈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邱彭华钟尊倩辜晓虹刘紫婷杨星
- 关键词:湿地
- 海口市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22
- 2014年
- 在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基础上,对单项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进行改进,引入信息熵和缓冲区梯度带法,提出了自然生态影响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的概念、含义,并构建计算模型。对海口市南渡江东岸海岸带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991-2010年间建设用地增长最为明显,耕地面积减少量最大;信息熵持续增加,表明均衡度增加,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各经济产业所需的职能土地类型已逐渐产生,区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指数能有效衡量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而且能够测算这种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小,1991-2010年间偏离自然生态方向、较强变化以上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0.60%,与耕地、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以及林地转变为园地区域重合;趋向自然生态方向、较强变化以上的区域仅占总面积的2.42%;东岸海岸带受城市梯度辐射和开发区、大学城飞地影响,同时也受农业比较利益和土地利用调控政策影响。东寨港红树林面积略微减小,受城市化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分层次、多种算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有效分析综合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 王德智邱彭华方源敏李颖
- 关键词:海岸带信息熵梯度理论
- 海口市海岸带生态网络演变趋势被引量:10
- 2020年
- 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最小阻力距离法构建研究区4个时期(1988、2000、2009和2017年)的生态网络,结合重力模型、斑块中心度指数评价网络完善度,探讨海口市海岸带生态网络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1)1988-2017年间研究区内生态源地由18个减少为10个,生态廊道数目由43条减少到15条。从空间角度看,核心斑块未发生变化,但四级斑块的大量减少对生态网络产生直接影响;从时间角度看,各斑块间相互作用力呈减弱态势。(2)生态网络踏脚石斑块多分布于园林地和湿地,在整个生态网络中具有重要的连接性作用,同时又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3)1988到2017年生态网络质量显著下降,网络模型趋于单一化。(4)快速城市化及高强度人类活动是网络状态弱化的主要胁迫因素。研究结果对海口市海岸带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亦可为其他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 曹珍秀孙月谢跟踪邱彭华
- 关键词:海岸带生态网络
- 1964—2015年海南省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景观动态分析被引量:31
- 2018年
- 以海南省文昌市八门港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为研究对象,采用6期遥感影像为主要的数据来源,建立起研究区域内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50年的景观数据库,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和表征景观破碎化过程的景观指数系统阐述了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以及景观破碎化的过程,探讨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破碎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1964—2015年间,研究区域内建筑用地、养殖水面面积持续增长面积比重分别上升了7.72%、12.55%,耕地、林地、红树林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7.01%、9.16%、9.74%。(2)1964—2015年间,研究区域内斑块数量增加了685个,平均斑块面积缩减了39.12%,聚合度下降了3.5%,最大斑块面积缩减了28.38%,蔓延度下降了9.26%,斑块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分别上升了0.0148、0.0207,斑块密度从1964年的0.0653个/hm^2上升到2015年的0.1073个/hm^2。(3)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及其周边土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景观破碎化过程的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养殖水面、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指数的影响上。养殖水面、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聚合度、斑块数量、蔓延度的作用上。其中,养殖水面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红树林面积的侵占,使得红树林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由15%下降到5.25%,红树林由大面积连续集中分布趋向于小面积孤立分散分布。建筑用地面积变化对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设施大量的建设。50年来,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各地类之间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红树林面积转化成养殖水面,林地和耕地面积转化为建筑用地,由此可见,�
- 徐晓然谢跟踪邱彭华
- 关键词:红树林景观破碎化
- 海口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图谱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为定量分析海口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方法和GIS技术,采集海口市1991、2001、2014年3期的空间数据,通过合成系列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了解该区24年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规律。经分析表明,1991—2014年,园地、建设用地、坑塘水面面积增加,增长最多的图谱单元是园地,增加了60 077.97 hm2,主要来源是耕地、林地与未利用地;增长速率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和坑塘水面;林地、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减少最多的图谱单元是耕地,缩减面积达46 067.67 hm2,其次是林地,缩减面积达41 179.71 hm2,主要用途是转向园地和耕地;在空间变化上,西部林地向园地的转化最为显著,北部建设用地由中心区向周边西海岸滨海区和南渡江两岸迅猛扩增,东部园地向坑塘水面转化速率最快。
- 徐芮谢跟踪邱彭华
- 关键词:耕地
- Inpho和MapMatrix在无人机遥感数据处理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介绍了2款著名的摄影测量系统——国外的Inpho和国内的Map Matrix系统(含Map Matrix、DATMatrix和EPT)在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中的流程、软件特点和优势,并以资阳市雁江区1∶1 000无人机航空摄影中某一块数据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两款系统实际处理流程和精度。主要结论如下:1Inpho和Map Matrix系统在处理1∶1 000无人机遥感数据时,空中三角测量精度和DOM成图精度、影像质量均能达到国标要求,两者平面精度相差不大,高程精度Inpho相对较好;2Inpho系统软件集成性高、操作性好,空中三角测量性能强、自动化程度高,Map Matrix系统需要调用PATB,处理数据量和效率没有Inpho高,需要人工编辑大量争议点;3Map Matrix在镶嵌成图和编辑方面更加便捷、高效。
- 汪思梦朱大明王德智杨永明
-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DOM
- 1964—2015年间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以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六个时段的遥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三个方面,全面分析1964—1988年和1988—2015年两个时间段的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并对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64—1988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6.72,1988—2015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9.35;红树林面积减少,减少速度从1.05%上升到2.10%;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的面积增加,增加速度分别从3.61%与6.29%上升到7.15%与6.97%.(2)1964—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红树林转化成养殖水面,占红树林面积减少的比重为81.6%;耕地、林地转化成建筑用地或耕地与林地之间相互转化.(3)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在1964、1972、1988、2000、2009、2015年分别为246.58、248.63、252.21、255.96、256.61、259.13,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证明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4)研究区域内1964—1988年、1988—2015年两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分别为5.63、6.92,指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增加幅度不大,得益于政府退耕还林、红树林得到有效保护的环保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在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区域内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转化成建筑用地.
- 徐晓然谢跟踪邱彭华刘艺轩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 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水环境-红树植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综合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以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在分析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富集转运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保护区水环境、沉积物重金属和红树植物重金属间的联系及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Hg为极强污染,Pb、Zn和Cu为中等污染,其他重金属无污染;研究区整体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中等,其中Hg为主要贡献者。(2)保护区河段雨季水体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干季,雨、干季水质总体均表现出中上段(A段)>中间段(B段)>出口段(C段);(3)3种红树植物对Cd均表现出强富集,对Pb表现为弱富集能力;(4)沉积物重金属和水质参数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红树植物会影响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并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富集和转移重金属。(5)研究区上游农业生产活动及市区交通和工厂企业综合排污是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来源。
- 杨星邱彭华钟尊倩
- 关键词:红树林重金属水质参数
- 海口市生态用地变化与安全格局构建被引量:31
- 2018年
-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用地变化与安全格局构建对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生态用地的变化直接影响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又对生态用地的规划有指导作用。基于GIS技术,对海口市1991年至2016年生态用地的时空变化过程进行研究,进而分析生态用地演变。选取高度、坡度、水资源安全作为生态安全影响单因子,并分级赋值,构建综合生态用地分布格局。以底线型生态用地为源,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以阻力阈值作为分级边界,划分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用地区域,进而确定源间生态廊道、辐射道与战略点,构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至2016年,海口市三类生态用地变化最大,其中林地减少13.33%,园地增加9.136%,坑塘水面增加3.71%。南渡江以西生态用地从以林地为主转为园地与建设用地为主,其余地区变化较少。生态用地安全变化区域集中在海口市西部与东部,其中西部高安全水平区减少,整体安全水平急剧恶化,东部高安全水平区略有提升。故需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生态用地保护政策,对生态用地格局进行优化调整,以期构建区域内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行方案。
- 朱敏谢跟踪邱彭华
- 关键词:生态用地安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