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123])
- 作品数:30 被引量:227H指数:5
- 相关作者:殷企平胡强高晓玲陈礼珍李思兰更多>>
- 相关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乌托邦中的转型迷思与想象共同体——从《埃瑞璜》到《重返埃瑞璜》
- 2020年
- 塞缪尔·巴特勒的《埃瑞璜》一直被视为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讽刺小说或“讽刺乌托邦”小说。笔者试从“转型焦虑”的关注点出发,将“讽刺家巴特勒”还原为“预言家巴特勒”,以“罪病倒置”和“机器之书”两大核心情节为突破口,指出《埃瑞璜》是巴特勒在转型焦虑中力求突破的建设性尝试,虽寄托了他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对共同体之“应然”的构建,但其实倾向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续篇《重返埃瑞璜》则是对前作的颠覆,宽恕、亲情与平和的“中道”成就了新生的乌有乡。《埃瑞璜》两部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样本,见证了巴特勒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反复求索,最终走出迷惘、回归理性的共同体建构之路,其中对人和机器关系的思考,堪为当代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探讨之先声。
- 赵海虹
- 关键词:乌托邦人工智能
- 国外劳伦斯·达雷尔研究述评
- 2013年
- 英国小说家劳伦斯.达雷尔在20世纪英国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外达雷尔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本文重点梳理了国外达雷尔研究在心理分析与原型批判、殖民和后殖民解读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国外达雷尔研究一方面忽视了对达雷尔小说"重奏性"特征的研究,另一方面未曾对达雷尔作品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
- 徐彬汪海洪
-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
- “找家”的书:《霍华德庄园》中的共同体重塑被引量:4
- 2019年
- 福斯特的代表作《霍华德庄园》被称为一部“找家”的书。批评界主要从联结观、生态主义及焦虑主题等角度分析这部作品,而对镶嵌于文本中的共同体意识多有忽视。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共同体意识缺位的描写,折射出对共同体的思考和憧憬。在作者福斯特看来,传统的延续、个体的心智培育等都是有利于建构共同体的重要因素。由此这部“找家”的书追寻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园”,而是探寻一个具有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家园共同体。
- 文蓉
- 关键词:福斯特《霍华德庄园》共同体
- “朋友”意象与共同体形塑——《我们共同的朋友》的文化蕴涵被引量:14
- 2013年
- 《我们共同的朋友》中连贯而密集的"朋友"意象,本应比"垃圾山"意象受到更多的重视。该"朋友"群像并非简单地要说明友情和财富孰轻孰重,而是要提请读者参与财富这一文化命题的讨论。讨论财富问题,就是讨论文化问题。在19世纪的英国,关于如何建构文化共同体的思想观念已经逐步形成,狄更斯也参与了这一建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向世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任何共同体的建构,都不能忘记生活在"漏洞"和"边角"里的共同朋友。通过"共同的朋友"这一形象,狄更斯参与建构了批判"现金联结"的文化语境,同时提出了一条通向共同体的路径。
- 殷企平
- 关键词:朋友共同体
- 文本的反思考掘与文化批评的思想史维度--评殷企平的《“文化辩护书”: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被引量:1
- 2014年
- 《"文化辩护书":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对阿诺德、卡莱尔、罗斯金、金斯利和莫里斯等人在英国文化主义传统形成阶段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和理论梳理。全书着重审视了19世纪英国文化批评所内蕴之独特的民族经验和价值观,在文本的反思考掘与文化批评的思想史维度中重写了一部英国文学与文化的"断代史",阐明了文化观念在引领社会走向、塑造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胡强
- 关键词:文化批评语境化断代史
- “我的诗意乌托邦”:罗伯特·伯顿文化思想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文艺复兴时期的《忧郁的解剖》一书在英国文学史中占有独特地位。作者罗伯特·伯顿在书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我的乌托邦"理念,以"诗意联邦"为主题,提倡诗性写作和阅读,不但为同时代的"忧郁病患者"提供救赎良方,也为乌托邦批判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针对传统的乌托邦思想,提出了"自下而上"的"自我乌托邦"主张,以诗性对话的方式积极地介入生活。在他看来,要治疗"忧郁"这一普遍性的社会疾病,不能消极地依赖社会改变,个人的诗意救赎才是出路。他把传统乌托邦"救众"理念发展为通过诗来"救独"、然后实现"救众"的主张,让人们看到了乌托邦思辨、生活方式与诗性艺术创造三者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 邓天中
- 铸造有良心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评萨克雷小说《名利场》被引量:5
- 2018年
- "民族良心"作为文化命题,是构建民族特性、文化身份和行为准则的过程。本文聚焦《名利场》中女主人公利蓓加·夏泼扔弃《英语大辞典》这一举动,指出萨克雷将约翰逊博士的词典看作民族知识、文化乃至道德象征,深刻意识到英语起着对内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与其他民族相区隔的重要作用。他在小说中着力描述了英国人对民族语言和文化缺乏自信的现实,揭示出英国公共媒介浮夸虚伪、良心丧失的斑斑劣迹,旨在警醒并敦促国民,尤其是掌握文字的人,应努力铸造有良心的语言文字,探寻同质认同,守卫民族文化。《名利场》的创作本身就是萨克雷追寻有良心的文化之举,反映了维多利亚早期渐入英国国民意识的民族良心,形成了与英国文化观念的互动。
- 孙艳萍
- 关键词:萨克雷《名利场》文化认同
-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被引量:158
- 2016年
- 共同体观念的空前生发始于18世纪前后。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滕尼斯到威廉斯,把有机/内在属性看作共同体主要内涵的观点一直占据共同体思想史的主流地位。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声讨共同体的有机/内在属性突然成了一种时髦。共同体,还是独体?这居然成了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文学中的共同体想象就很难想象。也就是说,对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梳理,实在是燃眉之急,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出"独体"怪圈;要走出这一怪圈,则关键在于抓住本文所分析的"三大要害"。
- 殷企平
- 关键词:内在性
-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杯酒留痕》中的伦理关怀被引量:2
- 2019年
- 《杯酒留痕》中的伦理关怀既非乌托邦式的幻想,又非阶级意识的暴力想象。通过刻画战后英国的劳工阶层群像,斯威夫特在展现家庭邻里关系的同时,回溯历史现实,聚焦文化流变中人物面临的挑战,表达了深刻的道德反思与人文情怀。作者采用非介入和介入两种方式,在退出叙事中心的同时又以隐性的在场与传统文学叙事对话,在想象经验的移情中践行多声立体的伦理观察。小说对二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历史印痕的回顾和抗争的"吉卜赛"隐喻反映出个体的主体性遭受压抑的精神危机,凸显追求自由意志与继承固有生活经验的伦理冲突。探讨死亡的伦理内涵、检视绝对自由意志下理性意志消解带来的疏离与创伤,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作者建立他性伦理意识的诉求。在小说叙事与内容双重层面作者彰显了尊重他者的伦理关怀。
- 王延博
- 关键词: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伦理关怀
- 英国文学中的会话与共同体形塑被引量:4
- 2016年
- 近三百年的英国文学史都可以看作一部会话和共同体的交融史。英国文学家们对于共同体的构想从来都是充分运用会话元素的。作为一般概念,"会话"与"共同体"在语义上自来有着血缘关系,但是这一关系还须从文化层面上来理解。会话与共同体的亲缘关系不仅体现于小说,而且体现于诗歌和戏剧等文类,其中有一种文类值得格外重视,即"会话体随笔"。会话的共同体精神体现在对于会话分寸的拿捏方面。会话者能否成功地交流思想和情感,往往取决于他们的态度、语气和措辞是否得体。英国文学家们对分寸的关注程度与他们对于共同体的想象有关。
- 殷企平
- 关键词:会话共同体文化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