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06B06)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2
相关作者:杨光友严玉宝余华张皓冰姜斌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疫苗
  • 2篇绦虫
  • 2篇细粒棘球绦虫
  • 2篇棘球绦虫
  • 2篇棘球蚴
  • 2篇棘球蚴病
  • 2篇苯并咪唑类药...
  • 1篇亚细胞
  • 1篇亚细胞定位
  • 1篇药动学
  • 1篇油酸
  • 1篇油性
  • 1篇诊断抗原
  • 1篇溶解度
  • 1篇重组抗原
  • 1篇烯醇酶
  • 1篇细胞定位
  • 1篇细粒棘球蚴
  • 1篇细粒棘球蚴病
  • 1篇抗原

机构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四川出入境检...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药品生物...
  • 1篇甘孜州畜牧业...

作者

  • 3篇杨光友
  • 2篇陶奕
  • 2篇刘丛珊
  • 2篇姜斌
  • 2篇余华
  • 2篇张皓冰
  • 2篇严玉宝
  • 1篇武伟华
  • 1篇赵国雄
  • 1篇甘文佳
  • 1篇聂华明
  • 1篇安晓雪
  • 1篇古小彬
  • 1篇胡旭初
  • 1篇王颖旺
  • 1篇蒋忠荣
  • 1篇彭暄

传媒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动物检疫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动物传染...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4种油性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丙氧咪唑,芬苯达唑和氟苯达唑)分别在4种油性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溶解度。结果在分散介质油酸、油酸油醇脂、油酸乙酯、大豆油和水中,阿苯达唑的溶解度分别为(3414±38)、(72.5±2.9)、(57.2±4.4)、(139±8)和(0.63±0.04)μg/mL;丙氧咪唑的溶解度分别为:(3774±106)、(86.7±5.2)、(62.7±7.4)、(10.7±0.5)和(1.4±0.1)μg/mL;芬苯达唑的溶解度分别为:(1790±47)、(258±17)、(376±36)、(197.2±1.9)和(11.4±0.3)μg/mL;氟苯达唑的溶解度分别为:(427±32)、(16.9±0.1)、(26.4±2.3)、(5.8±0.4)和(0.04±0.00)μg/mL。结论 4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油酸中的溶解度远较其他油相的为高。
姜斌张皓冰刘丛珊陶奕
关键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溶解度
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与抗原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0年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现已报道细粒棘球绦虫有10个基因型(G1~G10),我国仅发现G1和G6。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阶段的Eg95,原头蚴阶段的EgFABP,成虫阶段的EgM9和Eg31分别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用于免疫保护的抗原。其中Eg95基因工程疫苗已经商业化生产,对羊免疫保护率达到了95%以上。
王颖旺杨光友蒋忠荣邓世金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抗原疫苗
细粒棘球绦虫烯醇酶(EgEnolase)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细粒棘球绦虫烯醇酶基因(EgEnolase)的克隆和所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应用前景分析。方法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ttp://www.ncbi.nlm.nih.gov/)的在线分析工具BLASTx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http://ca.expasy.org/),以及CBS Prediction Servers提供的蛋白序列在线分析工具,结合Vector NTI suite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从GenBank中细粒棘球绦虫的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库中发现烯醇酶的5’端和3’端的EST序列,根据预测的编码区两端序列设计引物,从细粒棘球绦虫青海绵羊分离株中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其基因组序列,PCR产物克隆到T载体,测序并分析序列中的内含子,以内含子两侧序列的合并序列为引物,采用不对称PCR方法去除其中的内含子序列,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并分析其应用前景。结果细粒棘球绦虫青海绵羊株烯醇酶基因的基因组序列长为1449bp,含有两个长度分别为78bp和69bp的小内含子。该基因编码433个氨基酸;预测其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一段跨膜区(aa104-124),N端在膜外,C端在膜内,恰好分为两个不同的功能域,膜内区是执行酶催化功能的主体,Swiss-Model模建的3D结构显示,膜内区由α螺旋和β折叠相间排列形成桶样结构,底物结合位点、催化中心、Mg2+结合位点等关键位点在空间上紧密靠近,位于桶形结构的中心。该蛋白还有一个潜在的核定位序列aa190-199。该蛋白含有多个T、B细胞表位,且膜外的aa49-57和膜内的aa228-236兼性的T、B细胞表位,线性B细胞表位aa206-213中包含了催化位点Glu210。结论细粒棘球绦虫烯醇酶可能是一个位于虫体皮层表膜具有较好的免疫诊断和疫苗应用前景的膜蛋白,同时还可能进入细胞核调节基因表达。
赵国雄甘文佳武伟华彭暄胡旭初
关键词:细粒棘球绦虫烯醇酶亚细胞定位疫苗
小鼠口服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油酸、大豆油和1%西黄耆胶混悬剂的药动学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或氟苯达唑)的3种混悬剂(油酸、大豆油和1%西黄耆胶的混悬剂)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及其在相应介质中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性。方法用球磨机制备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或氟苯达唑在油酸、大豆油和1%西黄耆胶的混悬剂(作对照剂型)。每组45~54只小鼠1次口服1种上述的苯并咪唑类药物混悬液,剂量除阿苯达唑选用100 mg.kg-1外,其余芬苯达唑和氟苯达唑均为50 mg.kg-1,并于给药后0.25~24 h的不同间隔时间取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用DAS程序计算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小鼠口服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油酸、大豆油和1%西黄耆胶混悬剂后,阿苯达唑的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3.91±0.29)、(3.70±0.09)和(1.59±0.14)h,峰浓度(ρmax)分别为(0.66±0.08)、(0.29±0.05)和(0.34±0.09)mg.L-1,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19±0.40)、(1.25±0.09)和(0.50±0.05)mg.L.h-1,相对生物利用度F(油酸或大豆油混悬剂组的AUC与1%西黄耆胶混悬剂组AUC之比,下同)分别为6.38和2.50;芬苯达唑的MRT分别为(5.72±0.14)、(4.83±0.38)和(3.85±0.25)h,ρmax分别为(0.70±0.11)、(0.20±0.05)和(0.12±0.03)mg.L-1,AUC分别为(5.02±0.73)、(1.08±0.21)和(0.52±0.07)mg.h.L-1,F分别为9.65和2.08;氟苯达唑的MRT分别为(5.71±0.37)、(4.59±0.39)和(3.34±0.20)h,ρmax分别为(0.93±0.14)、(0.58±0.09)和(0.41±0.09)mg.L-1,AUC分别为(6.90±0.73)、(3.33±0.39)和(1.94±0.55)mg.h.L-1;F分别为3.57和1.72。结论小鼠一次口服阿苯达唑、芬苯达唑或氟苯达唑的2种油相混悬剂后,与1%西黄耆胶混悬剂相比,其药动学参数明显改善,延长了MRT,提高了ρmax,同时增加了AUC和F,而且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在3种介质中的溶解度与其在小鼠体内的MRT、ρmax、AUC基本呈正相关。
姜斌张皓冰刘丛珊陶奕
关键词:苯并咪唑类药物油酸大豆油混悬剂药动学
棘球蚴病与棘球绦虫病诊断与检疫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1年
棘球蚴病与棘球绦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一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加强诊断与检疫是防控本类疾病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棘球蚴病的诊断与检疫方法目前报道有:血清学检测及影像学方法;而应用于棘球绦虫病的方法主要有:虫体检查法、粪抗原免疫学诊断和粪源PCR方法。本文论述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及其存在的不足。
聂华明余华严玉宝杨光友古小彬
关键词:棘球蚴病检疫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0年
细粒棘球蚴病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病的早期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囊液抗原、原头节抗原和囊壁抗原等天然抗原是用于该病诊断的主要抗原,但存在敏感性差、特异性弱等缺点。近年来,人们合成了AgB、Ag5、EpC1、EgTPx等重组抗原,将其用于诊断,并获得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论文将用于诊断的天然抗原和重组抗原进行了综述。
安晓雪余华严玉宝杨光友
关键词: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重组抗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