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392)

作品数:35 被引量:216H指数:7
相关作者:张赛涂悦李晓红陈翀孙洪涛更多>>
相关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武警部队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细胞
  • 13篇颅脑
  • 13篇创伤
  • 10篇颅脑创伤
  • 10篇脑创伤
  • 10篇脑损伤
  • 9篇亚低温
  • 7篇干细胞
  • 6篇重型
  • 6篇脊髓
  • 5篇神经干
  • 5篇神经干细胞
  • 5篇重型颅脑
  • 5篇重型颅脑创伤
  • 5篇脊髓损伤
  • 4篇星形
  • 4篇星形胶质
  • 4篇星形胶质细胞
  • 4篇颅脑损伤
  • 4篇胶质

机构

  • 22篇武警后勤学院...
  • 6篇武警部队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德阳市人民医...
  • 1篇成都市龙泉驿...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金堂县第二人...
  • 1篇锦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25篇张赛
  • 20篇涂悦
  • 13篇李晓红
  • 12篇陈翀
  • 11篇孙洪涛
  • 10篇王景景
  • 8篇梁海乾
  • 7篇程世翔
  • 5篇赵明亮
  • 4篇刁云锋
  • 3篇康文博
  • 3篇王丽娜
  • 2篇孙亮
  • 2篇陈旭义
  • 2篇张超
  • 1篇张海博
  • 1篇王晓丽
  • 1篇刘英富
  • 1篇李瑞欣
  • 1篇梁晋

传媒

  • 6篇中华创伤杂志
  • 5篇中国医药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天津医药
  • 2篇新乡医学院学...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草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77例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及治疗组(39例)。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神经、抗感染、呼吸机辅助呼吸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均于伤后24 h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亚低温及依达拉奉治疗。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脑脊液TNF-α及IL-6含量,同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ICP)变化,并于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预后。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伤后1 d治疗组患者脑脊液TNF-α及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伤后3 d明显升高,7 d开始下降,14达谷值,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TNF-α(μg/L):2.43±0.39比3.12±0.47,IL-6(ng/L):83.53±11.48比101.69±13.64,均P<0.01〕;两组治疗前I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1 d两组患者ICP逐渐升高,至伤后3 d达峰值,7 d开始下降,且以治疗组下降更显著〔mmHg(1 mmHg=0.133 kPa):14.88±3.73比21.76±4.78,P<0.01〕。治疗组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5.9%(14/39)比21.1%(8/38),P<0.05〕,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8.2%(11/39)比42.1%(16/38), 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可明显降低sTBI患者脑脊液TNF-α及IL-6表达水平,降低ICP,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赵明亮杨细平田竺侯志勇张赛
关键词:颅脑创伤重型亚低温依达拉奉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l例重症肺炎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46例)和血必净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血必净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连续治疗14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必净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必净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80.43%,19〈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在治疗中确实提高了单纯西医治疗的效果,对重症肺炎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刁云锋孙亮程世翔涂悦张赛
关键词:血必净重症肺炎
沐舒坦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后肺部感染的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沐舒坦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重型颅脑创伤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将81例重型颅脑创伤后肺部感染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沐舒坦联合异丙托溴铵组(4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沐舒坦联合异丙托溴钱组给予沐舒坦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天后体温、白细胞计数、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0d时的感染控制率以及感染控制平均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0d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体温均明显下降,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沐舒坦联合异丙托溴铵组患者治疗10d后与对照组治疗10d后相比,体温下降更快(36.86±0.72比37.32±0.81),白细胞计数更低(7.63±2.34比9.08±2.52),动脉血氧分压更高(90.74±9.07比84.88±8.65),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更高(308.62±31.67比281.19±3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沐舒坦联合异丙托溴铵组治疗10d时的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2.9%比62.5%);沐舒坦联合异丙托溴铵组的感染控制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3±2.4比12.8±4.5)。结论沐舒坦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于患者重型颅脑创伤后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沐舒坦治疗,有临床推广价值。
刁云锋程世翔涂悦张赛
关键词:沐舒坦异丙托溴铵重型颅脑创伤肺部感染
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浆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6
2017年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肺炎患者血浆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重症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连续用药7 d。取10名身体健康的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动脉血气分析氧合指数[pa(O_2)/Fi(O_2)]的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中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温、WBC、CRP、pa(O_2)和pa(O_2)/Fi(O_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0.01);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IL-6和TNF-α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血浆中IL-6、TNF-α的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3、7 d的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IL-6和TNF-α水平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同期更明显,差异显著(P<0.05、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可以降低重症肺炎患者血浆中IL-6和TNF-α水平,对重症肺炎患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刁云锋张士俊赵万勇孙洪涛张赛孙亮
关键词:血必净注射液重症肺炎白细胞介素-6
精确显微技术条件下构建脊髓损伤模型的脊髓离断状态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弥散张量成像是一项常用于大脑临床研究中的技术,但很少用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或预后。目的:采用显微技术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测脊髓离断情况,这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提供良好的动物损伤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12只在精确显微技术下制备脊髓损伤模型,6只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用核磁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实验组大鼠造模后脊髓离断情况,用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神经电生理改变情况,利用斜坡实验和BBB评分评价大鼠造模后的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苏醒后双下肢全瘫、尾巴不能摆动、尿潴留;弥散张量成像图像显示其T10段脊髓完全离断;运动及感觉诱发电位波形较对照组均未引出;造模后1 d、造模后1,2,4周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30°,BBB评分均少于10分,随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可见后肢刺激性反射,但无主动性功能活动,局部脊髓结构破坏严重。说明精确显微技术能成功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且在弥散张量成像图像上清晰可见T10段脊髓完全离断。
李晓寅陈旭义涂悦刘英富徐云强杨晓青李瑞欣李娜李建国
关键词:脊髓损伤显微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亚低温状态下脑多参数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应用常规降颅压手段的评价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状态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进行脑多参数监测的结果,评估常规降颅压手段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sTBI患者(GCS〈8分)进行亚低温治疗。对42例患者随机分组,对其进行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组织氧分压(PbtO2)和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等指标连续监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42例患者在亚低温治疗后CPP、PbtO2和SjvO2水平明显上升,ICP水平明显下降。(2)亚低温状态下,以两种剂量(25g及50g)甘露醇对ICP〉20mmHg者进行脱水治疗。治疗30min后,两组患者ICP均有显著降低,90min后,25g组ICP反弹明显,而50g组ICP仍稳定在较低水平。(3)亚低温状态下,随着过度换气程度的不断增加,ICP降低的程度显著增加,但出现低PbtO2的比率也随之增高。(4)16例行去骨瓣减压术sTBI患者术后ICP明显下降,CPP、PbtO2及SjvO2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亚低温状态下,对于颅脑创伤后ICP增高的处理,可供选择手段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给予脑多参数监测,十分必要。
孙洪涛涂悦魏正军程世翔王延民张赛
关键词:外伤性脑损伤亚低温脑灌注压脑组织氧分压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弹性模量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受到损伤刺激后弹性模量的变化。方法分离、提取新生2 d 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对其进行鉴定。实验分为对照组和损伤组,损伤组为应用细胞损伤仪损伤后6 h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照组不予损伤。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在液相下测试各组细胞的弹性模量,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纯化率达95%以上。损伤后6 h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紊乱,部分细胞胞体可见肿胀。获得了星形胶质细胞的力学地形图和力压痕曲线。损伤组星形胶质细胞弹性模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 689±693)Pa vs.(724±283)Pa,P<0.01]。结论损伤刺激会造成星形胶质细胞弹性模量增大,为进一步从细胞水平了解创伤性脑损伤后的颅内物理微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陈淼彬李晓红吴森王景景孙洪涛
关键词:原子力显微镜星形胶质细胞细胞损伤弹性模量
过表达Neuro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过表达Neuro D1对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SD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以划痕实验制备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NV组)、对照病毒组(GFP组)和Neuro D1病毒组(Neuro D1组)。各组行划痕处理7 d后,NV组不感染病毒,GFP组感染携带GFP基因的逆转录病毒,Neuro D1组感染同时携带GFP和Neuro D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24 h后同时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各组在1 d、2 d、3 d、5 d、7 d、14 d观察细胞形态,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在感染病毒后7 d观察细胞DCX阳性率和14 d观察细胞Neu N阳性率。结果更换神经元条件培养基后,各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核明显饱满,胞浆减少,突起减少并延长。与Neuro D1组相比,NV组和GFP组细胞突起短而分枝多,胞核较小。感染病毒后7 d,NV组和GFP组细胞部分形态逐渐恢复以前形态而Neuro D1组维持变化后形态。与NV组和GFP组相比,Neuro D1组出现DCX(9.84%±2.06%)(F=40.107)和Neu N(8.25%±2.78%)阳性细胞(F=21.73),结果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培养,Neuro D1的过表达可以介导体外培养脊髓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
康文博陈翀李晓红王景景涂悦张赛梁海乾
关键词:转分化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划痕
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植入大鼠不同部位降解速率的变化被引量:5
2017年
背景:生物支架应随着新生组织的形成而逐渐降解,支架降解率是评价材料的一项重要指标。传统测试方法因存在一定限制而会影响对材料在不同部位降解率的评估。目的:评估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植入SD大鼠皮下、脊髓和脑组织的降解率,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制备3 mm×3 mm圆盘状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支架微观结构,对其主要的物理学特性进行测试;CCK-8法检测神经干细胞与支架共培养时的活力以评估支架生物相容性。将SD大鼠随机分为大脑组、脊髓组及皮下组,分别于脑皮质、脊髓T9处、背部T9皮下处植入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于不同时间点灌注取材,每组3只大鼠取出支架称质量,评估支架体内降解率;组内其他大鼠用于制备组织切片,观察移植区支架与周围组织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发现,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具有立体多孔结构,孔径大小能达到体内移植的生物学要求;2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植入胶原壳聚糖复合支架后未发生排斥反应,证明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皮下组降解速率最快,12 d即可降解完全,明显高于脊髓组和大脑组(P<0.05);脊髓组降解速率于第3周开始明显高于大脑组(P<0.05),脊髓组于12周基本降解完全,但大脑组仍有部分残余;3皮下组的支架周围血管数量和巨噬细胞浸润定性评分大于同一时间点的其他2组(P<0.05),且脊髓组高于大脑组(P<0.05);4结果说明,胶原/壳聚糖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3个组织内的降解速率存在明显差异。组织工程学领域中平衡生物支架的降解率与人体重建速度时,应考虑靶向组织复杂的微环境和支架移植后的宿主反应的具体机制。
符锋秦喆李晓红陈翀王丽娜徐超涂悦张赛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胶原壳聚糖皮下
脑损伤动物模型实施亚低温的模式概述
2016年
脑损伤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实验能够为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及治疗措施。在大量的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治疗实验中,其脑保护的作用已经被证实。然而,目前的脑损伤动物实验的亚低温治疗模式尚不明确,其最佳的治疗模式如低温持续的时间、低温诱导的方法以及最佳的温度等仍然未知。本文对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实验方法进行概述。
刘成龙陈翀孙洪涛
关键词:亚低温脑损伤动物模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