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016)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金昌柱董为郑龙亭张颖奇吕锦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安徽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生物学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更新世
  • 2篇新生代
  • 2篇英文
  • 2篇早更新世
  • 2篇上新世
  • 1篇动物群
  • 1篇短尾
  • 1篇遗址
  • 1篇影像
  • 1篇三维重建
  • 1篇扫描数据
  • 1篇生物特征
  • 1篇石器
  • 1篇食虫目
  • 1篇兔形类
  • 1篇啮齿
  • 1篇啮齿动物
  • 1篇偶蹄类
  • 1篇气候
  • 1篇气候事件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安徽省博物馆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自...
  • 1篇南京博物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金昌柱
  • 3篇董为
  • 2篇孙承凯
  • 2篇张颖奇
  • 2篇郑龙亭
  • 1篇徐钦琦
  • 1篇朱奇志
  • 1篇房迎三
  • 1篇侯新文
  • 1篇刘金毅
  • 1篇吕锦燕

传媒

  • 4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9
  • 4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大型鼩鼱Beremendia(食虫目,鼩鼱科)在江南的首次发现及其古气候学意义(英文)被引量:2
2009年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的B.fissidens进步。贝列门德鼩是喜湿耐冷的北方型动物,最早发现于欧洲北部上新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中亚高纬度地区,种群密度大,中更新世完全绝灭;它在东亚出现较晚,零星发现于华北早更新世地层中,其起源尚不清楚。新种乃是人字洞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动物群由70多种哺乳动物组成。动物群的生态类型分析和分类统计表明,它与以往发现的早更新世南、北动物群及当地现代动物群截然不同,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交错带动物群的特色,但动物组合特征为北方动物稍占优势,北方色彩较浓。贝列门德鼩和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次兔(Hypolagus)、科氏仓鼠(Kowalskia)、模鼠(Mimomys)等大量北方型动物在我国东洋界的出现,足以说明第四纪早期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寒冷气候促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南迁,古北区动物地理区系的界线在早更新世时要比目前更靠南;而且在古北界与东洋界之间确实存在南、北动物过渡带,其界线大致南移至现在的长江以南。贝列门德鼩在我国现代东洋界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该属的系统演化,探讨上新世一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鼩鼱类扩散事件及我国第四纪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变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金昌柱张颖奇孙承凯郑龙亭
关键词:气候事件
东亚地区首次发现原模鼠(Promimomys,Arvicolidae)被引量:4
2005年
记述了在东亚地区首次发现的亚细亚原模鼠(新种)Promimomysasiaticussp.nov..化石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早上新世的洞穴堆积.原模鼠最早发现于欧洲,一般认为它是科中最原始的祖先类型.我国发现的原模鼠新种以臼齿珐琅质层较厚且分布较均匀,m1的前环构造简单,无釉岛,牙齿褶角圆钝等特征而区别于属型种P.cor和其他已知种,其形态特征显得比欧洲和北美的已知种原始;显然比内蒙古早上新世的比利克模鼠(Mimomysbilikeensis)还要原始.它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类动物中时代最早、最原始的种类.亚细亚原模鼠的发现对研究类动物的起源和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新生代晚期类动物的洲际扩散事件将提供新的重要的信息.
金昌柱张颖奇
关键词:化石古动物新生代
安徽芜湖金盆洞旧石器遗址的偶蹄类被引量:6
2006年
经对2002年与2004年出土于安徽芜湖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所做的深入研究,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有6个种: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梅花鹿(Cervus(Sika)nippon)、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马鹿(Cervus elaphus)、麂未定种(Muntiacussp.)及古中华野牛相似种(Bisoncf.palaeosinensis)。其中以鹿科为主,以梅花鹿和马鹿为优势种群,具有北方区动物群的特色。它们所指示的时代比和县龙潭洞动物群晚,与巢县银山巢县人动物群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在古气候上处于Riss冰期。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低矮森林为主、间有少量灌木密林及草地,当时的气候与现今的内蒙和甘肃相似。鹿属3个种的同时出现反映金盆洞遗址是史前人类汇集处理猎物的场所。
董为金昌柱郑龙亭孙承凯吕锦燕徐钦琦
关键词:更新世旧石器遗址偶蹄类
南京汤山早更新世猎豹头骨CT扫描数据的三维重建被引量:6
2006年
CT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已使得人们可以将标本的CT数据复原成虚拟标本进行无创解剖.本研究使用这一技术重建并无创解剖了产于南京汤山驼子洞的早更新世猎豹头骨化石,测量了颅内模各部分的容量.驼子洞猎豹的额窦呈蜂窝形,脑内模显示其额叶较大、颞叶较小,大脑上的沟回比家猫复杂,与家狗相似,但比熊猫、猪、牛和马的简单.化石标本虚拟三维重建与解剖技术可以将古生物学的研究从标本外表延伸到内部,克服疏松脆弱标本修理保存方面的困难,为珍稀标本制作虚拟备份.
董为侯新文房迎三刘金毅朱奇志
关键词:CT影像三维重建早更新世
河北泥河湾“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分类地位的再思考(英文)被引量:3
2005年
自20世纪60年代,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地层中陆续发现了p3由5个主要褶沟组成的兔类化石,并先后建立了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 Gureev et Konkova,1964)和三裂齿兔(Tris- chizolagus Radulesco et Samson,1967)两属。近年,在中国安徽淮南大居山新生代晚期不同时代的洞穴、裂隙堆积物中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数量颇多的上新五褶兔的材料。笔者在研究大居山新洞早上新世的上新五褶兔时, 将其与欧亚大陆该属内的已知种和三裂齿兔的各种进行了详细比较,发现产自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稻地组的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Cai,1989被指定为上新五褶兔值得商榷。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材料仅有1枚p3(GMC V 2008-1)和两枚中间颊齿(p4 或ml,GMC V 2008-2及m2,V 2008-3)。正型标本p3的中前褶沟(AR)中央、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后壁釉质层具有小褶曲,这些形态确实与上新五褶兔的特征有些相似。但褶曲的发育程度明显比上新五褶兔的弱;另外,其齿冠舌侧后缘向后内突出,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较平直并近与齿纵轴垂直,后外褶沟与后内褶沟深度相近等而与上新五褶兔也有所不同。褶沟的釉质层在两枚中间颊齿中较平直,与上新五褶兔显然也有较大的区别。就该p3而言,可以认为它属于一枚釉质构造极简单的上新五褶兔的前臼齿,也可以认为是釉质构造很复杂的三裂齿兔的p3。研究表明,在上新五褶兔和三裂齿兔的系统演化过程中,其颊齿褶沟釉质层的构造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向。作为上新世较晚期的“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p3,指定为上新五褶兔显然有悖于该属釉质构造在地史中越来越复杂的演化事实,而指定为三裂齿兔则正好与该属釉质构造的演化趋势相符(Averianov and Tesakov,1997)。另外,从共生动物群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看,安徽淮南发现的上新五褶兔与大量现代东洋界特有的类型共生(如Tupaiidae�
富田幸光金昌柱
关键词:晚上新世
安徽淮南大居山的早更新世反刍类被引量:5
2006年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据对所出土的化石标本所作的整理研究,大居山西裂隙的反刍类动物化石有4个种:狍后麂Metacervulus capmolinus、山西轴鹿Axis shan- 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和半牛未定种Hemibos?sp.,全部为绝灭种。它们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为早更新世早期;所显示的动物群面貌为带有北方色彩的南、北方过渡带特色;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为北温带森林景观,山谷间有少量密林,山脚下有局部草地。反刍类中山西轴鹿的标本数量最多,说明这个种是大居山西裂隙动物群中的优势种群。西裂隙动物群中的反刍类化石的另一个特点是未成年个体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河流冲击扇沉积中的动物年龄结构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指示大居山西裂隙是食肉动物存储和食用它们猎物的场所或这些反刍类的天然陷阱。
董为
关键词:早更新世
安徽淮南新生代晚期老洞动物群的兔形类被引量:10
2004年
记述了新生代晚期兔形类的两新种 :淮南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huainanensissp .nov .和李氏翼兔Alilepusliisp .nov .,材料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洞穴堆积的不同层位。淮南上新五褶兔以个体小 ,p3的前褶沟结构简单 ,后内褶沟釉岛状 ,p4~m2具前外褶沟等特征而区别于属型种P .moldaviensis和其他已知种。它是该属迄今所知出现最早、最原始的种类。通过对新种和欧亚大陆其他已知种的比较研究 ,讨论了该属的系统演化关系 ,对属征作了修订。李氏翼兔以p3的后内、外褶沟的釉质层强烈褶曲 ,具衍生的前外褶沟 ,p4~m1的后外褶沟釉质层小褶曲发育而明显不同于欧亚大陆其他种 ,却与北美A .hibbardi、A .vagus等种类更接近 ,推测当时亚洲和北美之间很可能有动物的交流。李氏翼兔除了缺少前褶沟外 ,其他形态特征与上新五褶兔颇为相似 ,而且产出层位比淮南上新五褶兔低。依性状分析 ,上新五褶兔有可能直接起源于翼兔。
金昌柱
关键词:新生代兔形类
First discovery of Promimomys (Arvicolidae) in East Asia被引量:3
2005年
Promimomys asiaticus sp. nov., the first known species of the genus in East Asia, is described. The material was collected from the early Pliocene cave deposit in Daju- shan Hill, Huainan, Anhui Province. Promimomys was first found in Europe and considered as the ancestor of the family Arvicolidae. The new species from China is distinct from the type species, P. cor, and other known species in its thicker enamel of uniform thickness, simple anterior loop of m1, and blunt, salient angles. It is more primitive than other known specie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nd also more primi- tive than Mimomys bilikeensis of early Pliocene of Inner Mongolia. It is thus the earliest and the most primitive arvi- colid rodent known. The discovery of Promimomys asiaticus sp. nov. is significant to the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the phy- logeny of arvicolids, and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terconti- nental dispersal events of arvicolids.
JINChangzhu ZHANGYingqi
关键词:上新世啮齿动物生物特征
安徽繁昌人字洞的短尾鼩属化石
短尾鼩属(Anourosorex)目前共包括6个化石种:晚中新世的A.oblongus Storchet Qiu,1991和更新世的Anourosorex sp.、A.japonicus Shikama et Haseg...
孙承凯
关键词:更新世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