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3025)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2
相关作者:汪小旵丁为民李永博孙国祥刘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喷雾
  • 2篇喷雾器
  • 2篇背负式
  • 2篇背负式喷雾器
  • 1篇东亚飞蝗
  • 1篇叶温
  • 1篇喷淋
  • 1篇喷雾特性
  • 1篇偏光
  • 1篇作物
  • 1篇作物生理
  • 1篇温室
  • 1篇温室环境
  • 1篇雾滴
  • 1篇夏季
  • 1篇粒径
  • 1篇脉宽调制
  • 1篇蝗虫
  • 1篇加湿
  • 1篇隔膜泵

机构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作者

  • 3篇汪小旵
  • 2篇丁为民
  • 2篇孙国祥
  • 2篇李永博
  • 1篇谭胜男
  • 1篇杜家熙
  • 1篇刘启航
  • 1篇邱威
  • 1篇郁金
  • 1篇付素芳
  • 1篇柳爱珍
  • 1篇孔晓红
  • 1篇周强
  • 1篇刘伟

传媒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喷淋对夏季温室环境及作物生理参数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夏季温室作物受温度高、湿度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采用喷淋方式研究Venlo玻璃温室降温和加湿效果,并分析不同天气条件下喷淋对作物(黄瓜)生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云天气条件下,喷淋持续时间为1~3min,降温和加湿效果分别为4.1~4.7℃、29.6%~31.5%;在晴天条件下,降温和加湿效果分别为3.3~7.7℃、23.7%~39.1%。喷淋后叶温与茎流快速变小,此后逐渐回升,叶温与室温变化规律一致,但变化速率大于室温,而在叶温回升至29℃(临界值)以上时,茎流量将逐渐减小,且茎流量变化规律滞后叶温变化规律约6min(晴天临界值受光照影响)。
孙国祥汪小旵李永博谭胜男柳爱珍
关键词:喷淋温室环境叶温加湿
背负式喷雾器雾滴分布特性的CFD模拟与试验被引量:17
2012年
为了解决不同喷雾条件对背负式喷雾器雾滴分布的影响问题,采用CFD离散相粒子跟踪模拟方法,研究了距喷嘴垂直高度分别为0.4、0.55和0.7m,喷雾压力分别为0.15、0.2、0.3和0.35MPa,风速分别为0、1、2、3m/s情况下,雾滴沉积分布和粒径分布特性,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沉积率受风速影响显著,随风速增大而降低,但沉积率受喷雾压力影响不显著。模拟与试验结果回归决定系数R2和标准误差SE分别为0.9424、0.039,表明CFD离散相粒子跟踪模拟法可用于评估雾滴沉积分布。雾滴粒径分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关性差,CFD模拟法不宜用于评估雾滴粒径分布情况。该研究为后续各类喷雾器数据测量提供参考。
孙国祥李永博汪小旵丁为民郁金
关键词:喷雾CFD雾滴粒径
背负式喷雾器变量喷雾控制系统设计与特性分析被引量:38
2012年
为了实现背负式喷雾器的变量喷雾,该文采用频率为8kHz、占空比可调的方波信号控制微型电动隔膜泵,通过改变隔膜泵直流电机导通和关断时间,实现了基于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技术的背负式喷雾器变量喷雾调节控制,并研究了此种变量控制系统的喷雾特性。结果表明:喷雾量随着占空比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大率逐渐减小,最小喷雾量为0.66L/min,最大喷雾量为1.13L/min。随着占空比的增大,喷雾量逐渐增大,雾量分布显著向两边区域分散,喷雾角也呈现平缓增大的趋势,最低值41.53o,最高值为61.78o。雾滴粒径随占空比的增大逐渐减小,但基本维持在100~135μm之间。雾滴速度随占空比的增大逐渐增大,喷雾速度场基本呈现由上而下逐渐减小的趋势,中间喷雾速度明显大于两边。随着占空比的变化,喷雾质量的变化仍在可采用的范围,该变量喷雾控制系统工作性能稳定可靠,可操作性好,与背负式喷雾器相兼容,能有效应用于农业生产。
刘伟汪小旵汪小旵丁为民
关键词:喷雾背负式脉宽调制隔膜泵喷雾特性
蝗虫对蓝波谱不同偏光属性刺激效应的视偏响应效应测定被引量:2
2018年
为明确蝗虫对蓝光视励光质及其偏光的视敏响应差异性,获得蝗虫视敏激励性光电诱导信息及蝗虫诱导光源设计参数,针对蝗虫群体对蓝光及其偏光不同光质刺激属性的视响应效应测试试验,确定了蝗虫视敏视励响应良好的光特征和光信息强化措施。结果表明:线偏蓝光照中,线偏光起偏效应决定蝗虫视响应程度的矢敏性、线偏光照度制约蝗虫的视趋强度及视聚集效果,且较弱光照中偏振片线偏光质的视激性较优,而退偏蓝光照中,蓝光光照强度决定蝗虫视趋强度的视励性及视聚集的视敏性,且偏振度及E-矢量光照度呈现强化或抑制蝗虫偏光敏感响应的交互作用效应;线偏及退偏光照度增强,抑制蝗虫对较强光照退偏光的视聚集效应并呈现偏光E-矢量的矢敏响应差异,且弱光照线偏光及退偏0°矢量的视响应程度较优,采取竖条纹与偏光耦合强化偏光激励信息、降低偏光光照度优化视敏视励信息,相对于100 lx偏光,引起视敏性矢量发生变化且其120°矢量敏感性较强,但视趋强度及视聚集效果以10 lx时330°退偏光最优;蝗虫对退偏光的视趋强度及视聚集效果与偏振度及视励信息、偏光光照度分别呈正负相关性,且蝗虫对10 lx偏光的视响应效应呈现矢量变化的弦函响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蝗虫在弱光照蓝偏光中具有E-矢量的偏敏响应模式及视偏响应最强矢量,则利用10 lx的30°及330°蓝偏光与100 lx时线偏蓝光或10 lx的0°蓝偏光耦合效应,可有效提高蝗虫视偏响应效果。
刘启航孔晓红付素芳杜家熙周强
关键词:东亚飞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