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121)

作品数:5 被引量:49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宜垠李水城赵凤鸣崔海亭徐鑫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植被
  • 2篇孢子
  • 1篇第四纪
  • 1篇第四纪环境
  • 1篇典型草原
  • 1篇动物
  • 1篇盐业
  • 1篇遗址
  • 1篇原生动物
  • 1篇沼泽
  • 1篇真菌
  • 1篇真菌孢子
  • 1篇植被调查
  • 1篇制盐
  • 1篇中坝遗址
  • 1篇森林草原
  • 1篇食草动物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作者

  • 5篇李宜垠
  • 1篇崔海亭
  • 1篇赵凤鸣
  • 1篇伍婧
  • 1篇何飞
  • 1篇李水城
  • 1篇徐鑫
  • 1篇许耀中
  • 1篇赵雪琴
  • 1篇杨柳
  • 1篇赵鹏飞

传媒

  • 4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3种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定量重建大兴安岭火历史的结果对比被引量:13
2015年
如何根据沉积物中的炭屑记录准确重建火历史是当前古火研究的热点.在古火研究中,大于125μm的大炭屑和小于125μm的微炭屑是最常用的炭屑数据.本文根据大兴安岭以北的漠河县图强泥炭剖面(TQ)的微炭屑面积浓度(AC)、微炭屑颗粒浓度(MiN)和大炭屑颗粒浓度(MaN)这3种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并利用目前国际上使用比较广泛的CharAnalysis模型定量重建了该地区的火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沉积剖面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所重建的火历史总体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出在距今1690年以来着火次数为12~14次;火事件间隔期变化均较为平缓,单次火事件的平均间隔期为81~124年;火事件发生频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平均频率为3.5~4.1次/500年.但3种不同类型的炭屑数据重建火事件的次数、频率和间隔期之间仍有一些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炭屑破碎程度不同所致.
徐鑫李宜垠
内蒙古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相对花粉产量对比被引量:9
2016年
相对花粉产量(relative pollen productivity,RPP)是指某一种花粉类型的绝对花粉产量与特定参照花粉类型绝对花粉产量的比值,是进行景观尺度古植被定量重建的重要输入参数.为了解蒿属(Artemisia)、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藜科(Chenopodiac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这5种草原植被中常见花粉类型的RPP,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浩特和苏尼特左旗3个地区开展了RPP对比研究的工作.三个地区均采用了分圈层植被盖度调查方法进行植被调查,并利用Tauber型花粉采集器采集花粉.结果发现:5种花粉类型的沉降速率依次为禾本科(0.032 m/s)、莎草科(0.027 m/s)、藜科(0.027 m/s)、蒿属(0.021 m/s)、菊科(0.019 m/s).藜科的RPP均比较大,而禾本科的RPP比较小.当选择蒿属作为参照花粉类型时(RPP为1.00),同一种花粉类型RPP的数值在不同草原地区有所不同:在呼伦贝尔森林草原,菊科为0.33,禾本科为0.44,藜科为4.78,莎草科为1.21;在锡林浩特典型草原,菊科为4.72,禾本科为0.01,藜科为2.05,莎草科为1.31×10-3;在苏尼特左旗荒漠草原,菊科为6.72,禾本科为2.15,藜科为36.25,莎草科为0.41.不同地区的RPP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个地区不同的植被类型下所生长的植物种不同及模型计算所用样点的多少所致.三个地区的花粉相关源区(relevant source areas of pollen,RSAP)均很小,在20 m以内.研究表明,由于蒿属孢粉背景值过大,导致REVEALS(regional estimates of vegetation abundance from large sites)结果中,蒿属植物被明显高估.
何飞李宜垠伍婧许耀中
关键词:植被调查内蒙古草原
食草动物粪便中的真菌孢子-粪壳菌及其在第四纪环境研究中的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粪壳菌是一种寄生于动物粪便的真菌,它与原生动物、粘菌、细菌、线虫和许多昆虫一起对动物粪便进行降解,使它们所包含的养分再循环。粪壳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的粪壳菌目和球壳日。其中,以粪壳菌目子囊菌科Sordariaceae的粪壳菌类型最多,分布最广。本科真菌无子座,孢子主要呈褐色,形状多样,有柱形、卵形、球形、倒梨形、瓶形等,孢子体上有孔口,表面光滑或有刚毛。
赵雪琴李宜垠杨柳
关键词:真菌孢子第四纪环境原生动物表面光滑孢子体
中坝制盐遗址的孢粉分析与古植被、古环境被引量:18
2011年
考古证据表时,距今4000多年以前,重庆三峡地区的中坝遗址就开始了规模性的盐业生产。为了解盐业生产的环境背景及其影响,在中坝遗址厚达12.5m的文化堆积层进行了孢粉取样和分析。AMS^(14)C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样品分别来自新石器时代晚期(4420~3700aB.P.)、商至西周(3550~2700aB.P.)和东周(2700~2300aB P.)。孢粉分析表明:中坝遗址的样品均以草本植物花粉和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禾本科(Poaceae)、楼梯草属(Elatostema)和蹄盖蕨属(Athyrium)为主,而乔灌木植物花粉所占比例很低,除松属(Pinus)、桦木属(Betula)、枫杨属(Pterocarya)、栎属(Quercus)花粉外,还见到夹竹桃科(Apoeynaceae)、女贞属(Ligustrum)、(?)木属(Loropetalum)和枫香属(Liquidambar)等亚热带树种的花粉。中坝遗址及附近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被以少林、灌丛草地为主,遗址周围分布大片杂草群落,并可能有大面积的农阳,表明这个地区始终存在较强的人类活动。早在新石器时代,制盐业和种植业使得低山丘陵与河谷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遗址附近的河谷形成疏林草地景观。商至西周时期,尽管气候变干,但人类活动仍很强烈,似乎气候变化对盐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东周时期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制盐业和农业活动规模扩大,森林植被破坏程度加大,草坡随之增多。
李宜垠赵凤鸣李水城崔海亭
关键词:孢粉分析古植被古环境盐业中坝遗址
大兴安岭泥炭地1300年来泥炭藓孢子和炭屑记录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10
2012年
火作为生态环境中敏感的因子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关注[1]。火使植被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土壤理化性质、大气成分及碳氮循环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火一植被一气候问复杂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2-4]。很多研究表明火对泥炭沼泽的影响显著,火使沼泽变干,改变局地小气候,影响沼泽的自然发育过程口[5-7]。
赵鹏飞李宜垠
关键词:泥炭藓泥炭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孢子土壤理化性质泥炭沼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