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046)

作品数:4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晓春赵越李淼胡健民刘小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造山带
  • 2篇山带
  • 2篇泛非期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岩类
  • 1篇早古生代
  • 1篇碰撞造山
  • 1篇碰撞造山带
  • 1篇热事件
  • 1篇锆石
  • 1篇锆石U-PB...
  • 1篇后碰撞
  • 1篇花岗岩
  • 1篇花岗岩类
  • 1篇化学特征
  • 1篇构造热事件
  • 1篇古生代
  • 1篇冈瓦纳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刘晓春
  • 3篇赵越
  • 2篇刘小汉
  • 2篇李淼
  • 2篇胡健民
  • 1篇徐刚

传媒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岩石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3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东南极泛非普里兹带:碰撞造山带还是板内造山带被引量:3
2006年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近几年在南极大陆上识别出的一条重要的泛非期构造带,因其成因涉及到冈瓦纳超大陆在寒武纪时的形成与演化问题,因此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该造山带的构造属性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它是板内造山带,而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其基本特征是普里兹带两侧为前泛非期不同性质的岩石圈单元,整个区域经历了早期中—下地壳挤压逆冲和晚期中—上地壳伸展垮塌的构造演化历史,区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表现为近等热减压的顺时针p-t轨迹。此外,东南极克拉通与冈瓦纳其他块体在500Ma前的古地磁极移曲线并不一致。所以,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蛇绿岩套、岛弧增生杂岩或高压变质岩等直接指相标志,但这些特征均反映了普里兹带是板间碰撞拼合的缝合带,而不是板内造山带,东南极地盾本身则是由不同块体在泛非期拼合而成的。
李淼刘晓春
关键词:泛非期
东南极普里兹带高级变质作用演化被引量:9
2007年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经历泛非期高级变质和强烈变形的造山带,其内发现有经历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事件的残块。格林维尔期变质矿物组合局部见于姐妹岛和赖于尔群岛,其高峰变质条件达到〉950℃和〉0.95GPa。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其高峰变质并不像前人想象的那样只发生在中低压麻粒岩相条件下,而是高迭850-950℃和0.90~O.95GPa。这些岩石随后经历了近等温减压过程,在760-860℃和0.55~O.70GPa的条件下达到了重新平衡,并进一步减压或近等压冷却至450-750℃和0.30~0.50GPa。同造山的紫苏花岗岩在减压伸展阶段侵位于格罗夫山地区的变质杂岩中,而晚-后造山的A型花岗岩、伟晶岩和花岗岩脉则遍布于整个普里兹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造山演化序列。由此可见,现有研究资料支持普里兹带是一条冈瓦纳超大陆在泛非期拼合的碰撞造山带的认识。
刘晓春赵越刘小汉胡健民徐刚
关键词:P-T轨迹泛非期
东南极晚新元古—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及其在冈瓦纳超大陆重建中的意义被引量:7
2007年
在东南极大陆内部及边缘发育3条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造山带,即东非造山带(南延部分)、普里兹造山带和罗斯造山带。东非造山带的南延部分主要出露于吕措—霍尔姆湾—毛德王后地—沙克尔顿岭地区,其内发育蛇绿岩、榴辉岩相超镁铁岩及逆冲—推覆构造,因而被解释为东、西冈瓦纳陆块拼合的缝合线。罗斯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横贯南极山脉地区,其内保存有大陆裂解、洋壳俯冲和地体增生的地质纪录,代表冈瓦纳超大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普里兹造山带主要出露于普里兹湾和登曼冰川,因其位于从前假设的统一东冈瓦纳陆块的内部,加之缺少蛇绿混杂岩、岛弧增生杂岩和高压变质岩(如蓝片岩或榴辉岩)等与大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的岩石,所以当前存在着碰撞造山成因和板内改造成因两种不同的认识。普里兹造山带构造性质的确定不仅决定了冈瓦纳超大陆的汇聚过程和方式,也制约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因此,开展普里兹造山带的研究对于揭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全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刘晓春赵越刘小汉胡健民
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9
2007年
东南极普里兹湾地区出露大量泛非期花岗质岩类,利用LA-ICP-MS锆石U-Pb原位定年方法测得达尔克花岗岩、蒙罗克尔花岗岩和阿曼达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519±2Ma,497±2Ma和498±7Ma。所有普里兹湾地区花岗岩类均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以及K_2O/Na_2O、FeO^T/(FeO^T+MgO)和10~4Ga/Al比值,较低的Mg、Ca、Cr和Ni丰度,表现出A型花岗岩的特点,同时还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稀土元素,不同程度亏损Sr、Nb、Ta、P和Ti,并具有高^(87)Sr/^(86)Sr初始比值和低ε_(Nd)(t)值的同位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普里兹湾地区的岩浆活动可能与后碰撞的造山作用有关,包括岩石圈减薄、岩浆底侵和地壳伸展作用等。普里兹湾A型后碰撞花岗岩的确定支持普里兹带为碰撞造山带的构造属性。
李淼刘晓春赵越
关键词:花岗岩类后碰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