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900)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 相关作者:舒为群许川李砚张亮周新更多>>
-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泸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在微囊藻毒素致人群肝损伤发生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M1(GSTM1)和T1(GSTT1)基因多态性在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致人群肝损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重庆涪陵区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饮用水和水产品中MCs浓度,并随机在MCs暴露人群中选择肝功异常人群81名,肝功正常人群92名为研究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多重PCR方法检测GSTM1和GSTTl基因多态性,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基因型的差异。结果饮用水中MCs的浓度连续4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水产品中MCs阳性率为100%;GSTM1缺失频率在肝损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3.2%和47.8%,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1.00);GSTT1缺失频率在肝损伤组为60.5%,高于对照组39.1%,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6);GSTM1和GSTT1共同缺失频率在肝损伤组为29.6%,同样高于对照组中16.3%,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45)。结论 GSTT1缺失可能是在MCs暴露人群肝损伤的易感因素;GSTM1和GSTT1共同缺失将会增加MCs暴露人群发生肝损伤的危险性。
- 李砚陈济安赵清邱志群许川曾慧舒为群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肝损伤基因多态性谷胱甘肽转移酶M1
- 微囊藻毒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0年
- 近年来,有害藻类引起的水华日趋频繁,其产生了大量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有极大危害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MCs性质稳定,难于分解和去除。长期暴露在MCs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许多危害。该文从MCs暴露途径、人群健康效应等方面介绍了MCs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并提出MCs对人群健康影响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 李砚舒为群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人群流行病学
-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被引量:17
- 2009年
- 背景与目的:探讨大鼠卵巢高纯度颗粒细胞培养及鉴定的方法,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细胞模型。材料与方法:选用SD雌性大鼠(21~25 d),皮下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48 h后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剖取双侧卵巢,采用机械分离方法释放卵巢颗粒细胞,0.25%胰蛋白酶消化结合低速离心分离细胞,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培养。以HE染色和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免疫组化染色对所培养的卵巢颗粒细胞进行鉴定,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细胞培养液雌二醇(E2)和孕酮(P)的分泌量。结果:分离培养的卵巢颗粒细胞存活率>90%,细胞纯度达到95%以上;体外培养的颗粒细胞对数生长期为48~96 h;颗粒细胞具有正常的分泌雌激素功能,在培养24 h细胞培养液中E2和P的分泌量分别为(10.36±15.89)pg/ml和(77.91±17.24)pg/ml。结论:采用机械分离法结合胰蛋白酶消化及低速离心法分离培养的卵巢颗粒细胞纯度高、活性好,用FSHR表达染色鉴定颗粒细胞是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
- 许川舒为群张亮曹佳周新
- 关键词:卵巢颗粒细胞
- 微囊藻毒素人体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蓝绿藻类在世界各大水体中大量生长,其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可污染水体,对附近的居民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MC是一类具有单环七肽结构的活性化合物,目前已发现有80多种结构形式,
- 刘文毅舒为群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生物标志物水体富营养化活性化合物污染水体
- 对抗微囊藻毒素毒性的化学保护剂研究进展
- 2010年
- 微囊藻毒素(MCs)是由蓝绿藻类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环状七肽肝毒素。其对水体的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面对MCs引起的健康危害和潜在的经济损失,研究有效对抗MCs的化学保护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就国内外对抗MCs毒性的相关化学保护剂(水飞蓟素、姜黄素、绿茶多酚、环孢素A、利福平和微量元素补充剂)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韩知峡许川舒为群
- 关键词:水污染微囊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