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07B-188z)

作品数:1 被引量:14H指数:1
相关作者:周萍潘根兴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典型水稻土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积累
  • 1篇施肥
  • 1篇水稻
  • 1篇水稻土
  • 1篇子结构
  • 1篇化学组分
  • 1篇分子
  • 1篇分子结构

机构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潘根兴
  • 1篇周萍

传媒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 Ⅳ.颗粒有机质热裂解-气相-质谱法分子结构初步表征被引量:14
2011年
采用热裂解-气相-质谱(Pyr-TMAH-GC/MS)技术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太湖地区黄泥土本体土壤及水稳性团聚体中颗粒有机碳(POC)的化学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OC的热裂解产物主要来源于脂肪族化合物和木质素类化合物。木质素类化合物主要以愈疮木基丙烷(G)和p-羟苯基(P)两种木质素单体为主,从而揭示黄泥土POC积累中草本植物(水稻、油菜的残茬和秸秆)的输入贡献。脂肪族化合物主要为C8-C30脂肪酸甲基酯(FAMEs),且大多为偶数碳结构。施肥改变了各裂解产物在本体土壤和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从而使得不同施肥处理下各类化合物对POC稳定性的贡献出现了差异。化肥配施猪粪下木质素类化合物以及微生物源的脂肪族化合物均贡献于本体土壤POC的积累与稳定,而化肥配施秸秆下本体土壤POC的化学稳定性主要归因于高等植物源化合物的贡献,其次为微生物源脂肪族化合物。化肥配施有机肥下水稳性团聚体中较高的POC主要归因于植物源有机物质的分解贡献。本研究揭示了合理施肥下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化学抗性组分在土壤有机碳积累中的促进作用,各组分的相对分布差异可指示有机碳积累的不同来源。
周萍潘根兴Alessandro PiccoloRiccardo Spaccini
关键词:水稻土化学组分施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