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03ZR14025)
- 作品数:3 被引量:102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张华李晓丘金波冉莉华严学新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博物馆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晚更新世年代地层和海水进退被引量:58
- 2004年
- 根据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 4个钻孔详细的测年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 ,对该区约 110kaBP来的地层进行了年代学划分 ,并且重建了晚更新世海侵海退过程。研究发现 ,形成于 12 0~ 110kaBP的蓝灰色硬土是本区晚更新世底界的标志 ,而晚更新世顶界的标志是形成于 17~ 10kaBP的暗绿色或棕黄色硬土。晚更新世早期 110~ 6 0kaBP间 ,本区主要发育河流相的含砾砂 ,但其中 10 0~ 80kaBP间发生一次较弱海侵 ,以溺谷相沉积为主。晚更新世中期 6 0~ 2 2kaBP ,沉积物经历粗 -细 -粗 3个阶段 ,分别是 6 0~ 4 0、4 0~ 34和 34~ 2 2kaBP。其中第 2阶段在西部地区出现硬土层 ,而中东部地区 6 0~ 2 2kaBP期间海侵层连续 ,且在 4 3~ 4 0和 34~ 2
- 王张华丘金波冉莉华严学新李晓
- 关键词:晚更新世海侵年代地层测年晚第四纪微体古生物
- 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古河谷充填沉积物特征及古地理意义被引量:14
- 2007年
- 利用典型钻孔P5孔沉积物的岩性、测年、孢粉和有孔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末次冰消期以来长江三角洲东南部古河谷区记录的气候波动和海平面阶段性上升过程及其控制下的古河谷沉积模式。研究发现本区古河谷末次冰消期(15~10ka BP)以淡水湖沼相沉积为主,4m厚的泥炭可能是新仙女木事件的反映。10~9ka BP发育滨海相粉细砂、粉砂沉积,反映此时海平面较为稳定。9~8ka BP发育溺谷相泥质粉砂、粉砂质泥沉积,厚达11m,反映海平面快速上升作用下的高速率充填。至全新世大暖期,古河谷区沉积顶界已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第一硬土层埋深大致相同,反映古河谷已基本被填平。
- 赵宝成王张华李晓
-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
- 全新世海侵对长江口沿海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5
- 2004年
-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北两岸太湖和里下河两大平原新石器遗址分布和迁移特征的对比研究 ,发现两地新石器文化均起源于 70 0 0aB .P .前。可以认为全新世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是两地新石器文化兴起的原因。之后里下河平原经历了由全新世海侵引起的盐沼化过程 ,古文化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 ;相比之下 ,太湖古平原为一丘状台地 ,地势高爽 ,加上贝壳砂堤对海水的有效阻挡 ,盐沼化过程稍弱 ,古文化得以延续和繁荣。
- 王张华陈杰
- 关键词:全新世海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