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51077)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4
- 相关作者:胡可先孟国栋杨琼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出土碑志与杜甫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新出土的碑志当中,直接和间接涉及杜甫其人其诗者不下于20方,这些资料,为探讨杜甫的家世生平、交游经历,解读杜甫的诗歌作品,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就家世探源而言,杜甫叔父杜并墓志的发现,不仅可以订正传世文献记载的杜甫家世的讹误,对于了解杜甫创作的家学渊源更有重要作用;就作品解读而言,出土碑志中有郑虔、苏源明、崔尚、魏启心、韦济、郭纳、郑审等文人的墓志或其撰写的墓志,诸人都与杜甫有赠答诗,故而这些碑志也成了解读杜诗的重要印证材料;就书史实证而言,杜甫的一些咏叹书法和书家之作,通过新出碑志的参证,能够加强理解的深度,这对杜甫研究和书法史研究具有双重意义。
- 胡可先
- 新出墓志与《丹阳集》诗人考辨被引量:1
- 2014年
- 《丹阳集》是唐人殷璠编纂的重要唐诗选本,然亡佚已久,其入选诗人之生平资料可征者甚微。新出土墓志提供了《丹阳集》诗人的新材料,印证传世文献,可以揭开该集研究的一些待发之覆。《马挺墓志》的发现,既使马挺的生平得到了完整的呈现,又纠正了学界"马挺为马怀素之弟"的论述错误;《蔡希周墓志》的出土,使得《丹阳集》中蔡希逸、蔡希周、蔡希寂兄弟三人的事迹得到了补充;《包陈墓志》更有助于包融、包佶、包何父子三人生平与创作的考察;新出墓志有关《丹阳集》诗人丁仙芝、申堂构、孙处玄的材料,也为他们的仕历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 杨琼胡可先
- 文学自传与文学家传:新出土唐代墓志文体的家族因素被引量:8
- 2013年
- 新出土文献中,唐代墓志铭数量最多。在墓志铭的诸种特性之中,家族因素是重要的方面,探讨墓志铭的家族因素和传记文学的关系,是新出土唐代墓志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墓志志主与撰者身份进行综合考察,唐代墓志在文体属性与家族属性方面的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出三种情况:一是文学家自己撰写的墓志铭,这是特殊类型的自传文章;二是家人或族人撰写的墓志铭,更能体现出家传的特点;三是夫妻之间撰写的特殊墓志铭,具有家族与婚姻的双重特性。
- 胡可先
- 关键词:唐代墓志家族因素
- 论墓志文体志文和铭文的特点、功用及相互关系——以新出土唐代墓志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5
- 2012年
- 墓志铭是用于志墓的一种文体,通常都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为志文,古人习惯称为"序",后一部分为铭文,古人一般称作"铭"。这两部分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古今学人常各执一词,故其关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实际上,从创作目的看,墓志铭从设立之初,志文旨在记事,铭文旨在颂美;与创作目的相联系,从演变的过程看,就墓志铭的文体特点及实际功用而言,志文和铭文是有所区别的,这也和各自的渊源密切相关。因志文与铭文两者结合共同构成"墓志铭",其相互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主要表现为:铭文是志文的重复或缩写;铭文是对志文的补充;志文和铭文虽各有侧重,但主旨相同;志文和铭文浑然一体。
- 孟国栋胡可先
- 关键词:唐代墓志铭文
- “城南韦杜”与“杜陵野老”释证被引量:5
- 2014年
- 杜甫《赠韦七赞善》诗原注曾引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是对韦、杜家族的称誉和标榜,而杜甫自称"杜陵野老"和"少陵野老",也与此有一定的联系。对于这一俚语的来源,学术界颇有异说,莫衷一是。以新出土文献作为考察基础,与传世典籍相参证,结合杜诗进行文本分析,可以进一步探寻"城南韦杜"的渊源,加深对于唐代韦氏和杜氏家族的认识,了解具有代表性的望族在唐代的兴衰情况,也可以加深对杜甫"杜陵野老"等称谓的理解。
- 胡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