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4301)
- 作品数:47 被引量:1,069H指数:16
- 相关作者:夏新莉李名升尹伟伦安海龙张建辉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林业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共建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城市水土保持措施对PM_(2.5)质量浓度的作用被引量:2
- 2015年
- 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基建的大规模开展导致地表裸露,从而使空气中PM2.5质量浓度增加。城市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临时防护措施以及植物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PM2.5在扬尘中的贡献,降低空气中PM2.5的质量浓度。城市水土保持措施对于防治PM2.5危害十分重要。
- 余新晓程正霖孙丰宾
-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PM2.5水土保持措施
- 不同PM_(2.5)污染区常见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采集了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西直门北大街2个不同PM_(2.5)污染区的6种植物叶片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叶片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比较6种常见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特征,并对PAHs的成分具体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吸收PAHs的能力有差异。在2个采样点,圆柏、油松针叶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高于阔叶树种;阔叶树种中碧桃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最高,其次是毛白扬。此外,随着污染的加重,树种能够增强其吸收PAHs的能力以适应环境污染。6种树种叶片对PAHs的吸收含量均表现为污染较重的西直门高于污染较轻的森林公园。对6种树种叶片的PAHs成分分析表明,叶片中PAHs的主要成分为3环化合物,其次是2环、4环和5~6环化合物,叶片对不同环数化合物的吸收含量也表现为西直门高于森林公园。西直门样品中3环化合物的组分略多于森林公园样品,且组分的含量也高于森林公园样品。6种树种叶片对PAHs吸收含量的主成分分析指出,树种吸收PAHs能力大小依次为圆柏〉碧桃〉油松〉毛白杨〉榆树〉紫叶李。
- 安海龙刘庆倩曹学慧张罡王慧刘超郭惠红夏新莉尹伟伦
- 关键词:常见树种PM2.5PAHS主成分分析
- 城市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的观察被引量:6
- 2016年
- 本文旨在观察北京地区不同环境中毛白杨和油松叶片表面颗粒污染物状况。选择毛白杨和油松分别代表阔叶乔木和针叶常绿树种。在2014年6、10月分别采集样品,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2个采样点2种树种叶表滞留的颗粒物进行了粒径与数量统计及来源解析。结果表明:PM2.5是毛白杨和油松叶表总颗粒物的主要成分,颗粒物主要滞留在毛白杨叶片的上表面和油松针叶的平面;在单位叶面积上,油松叶表面的颗粒物较毛白杨多;西直门样地叶表的PM2.5数量多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10月份叶表滞留的颗粒物数量多于6月份。西直门样品除硅铝酸盐颗粒外还包括烟尘集合体和飞灰颗粒,且含有较多的S元素;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相比,PM2.5污染较重的西直门地区样品气孔较小、密度较大。
- 王慧刘庆倩安海龙刘超郭惠红夏新莉尹伟伦
- 关键词:PM2.5毛白杨油松气孔
- 人工降雨对植物颗粒物的冲刷过程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为研究降雨过程对植物颗粒物冲刷的动态变化,选择侧柏、冬青卫矛和小叶黄杨3种常绿树种,控制降雨强度为28.4 mm/h、69.0mm/h和102.4 mm/h,通过6次历时为30 min的人工降雨试验,比较叶面颗粒物的冲刷率和穿透雨中颗粒物浓度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树种间的叶面TSP(总悬浮颗粒物)冲刷率没有显著差异,其均值为35.57%±17.63%。但树种间细颗粒物、粗颗粒物和大颗粒物的冲刷率均差异显著,其值分别为15.4%、21.2%和39.1%,且粒径越大的颗粒物越容易被冲刷掉。2)颗粒物的冲刷率受降雨条件影响,即随降雨强度和降水量增大,颗粒物冲刷率增加,暴雨强度下总颗粒物冲刷率最大为51.4%。3)颗粒物质量浓度受降雨历时和累积降雨量影响,降雨历时越长,降雨量越大,穿透雨中颗粒物质量浓度越低。一般细颗粒物和粗颗粒物质量浓度在10 min时达到滞缓阶段,此时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别比1 min时降低了73.6%和62.0%,但暴雨能够缩短其初始滞缓时间至5 min,并提高降水对颗粒物的冲刷效率。
- 蔡梦凡信忠保余新晓
- 关键词:环境学颗粒物人工降雨穿透雨
- 武汉东湖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被引量:17
- 2016年
- 用BC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武汉东湖(庙湖、水果湖、汤菱湖和郭郑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r、Co、Ni、Cu、Cd、Zn、V和Pb)的分布特征,同时运用潜在风险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综合评价了武汉东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武汉东湖各子湖水质类别指数、营养状态指数和超标项目均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庙湖>水果湖>汤菱湖>郭郑湖。8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湖泊中均表现为庙湖>水果湖>汤菱湖>郭郑湖。沉积物中Cr、Co、Cu、V和Ni元素均以残渣态为主,Zn和Cd主要以弱酸提取态为主,Pb以可氧化态为主,Zn、Cd和Pb的生物有效性较高,潜在生态危害比较大。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可提取态与重金属总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可提取态重金属对总量的影响较大,对环境造成的威胁较大;相关性分析可知,除了V和Co,Cr、Cu、Pb、Ni、Zn和Cd这6种重金属元素的不同形态均与TOC、TN、TP、高锰酸盐指数、BOD_5、石油类和NH_4^+-N等指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这6种重金属的来源和分布可能具有相似性,V和Co的弱酸浸提态与TOC、TN、T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沉积物中这2种金属元素的污染可能具有同源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武汉东湖污泥中重金属危害指数(E_i)基本表现为:Cd>Co>Pb>Cu>V>Zn=Ni>Cr,其中毒害性最强的是Cd,水果湖和庙湖Cd危害指数处于重危害范围,郭郑湖和汤菱湖污泥中Cd危害指数属中等危害水平,其他湖泊重金属危害指数值处于低风险水平;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武汉东湖沉积物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为Cd>Pb>Zn>Cu>Ni>Co>V>Cr,其中Cd元素在各湖泊中均达到了中级以上污染程度,Co、V和Cr基本没有污染。
- 李晓明周密
-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 公园林带对PM2.5含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浓度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为了探讨公园内部环境中PM2.5主要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针阔混交林带为研究对象,研究公园内林地内外PM2.5浓度、含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浓度对比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带对PM2.5化学成分有重要影响,有机质、SO4^2-、NO3^-、NH4^+为林带内PM2.5的主要组分。公园林带可使PM2.5中有机碳(OC)、二次有机碳(SOC)、NO3^-、SO4^2-、NH4^+和K^+的浓度显著升高。不同季节PM2.5酸度不同,冬、夏季呈酸性,春、秋季呈碱性,林内PM2.5较林外酸性更强。
- 陈博李迎春石进朝
- 关键词:PM2.5水溶性离子空间分布特征
- 北京海淀区道路绿地非生长季地表覆盖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在非生长季,城市绿地中地表覆盖物在缓解空气颗粒物污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北京市海淀区道路绿地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出37条道路作为道路样本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非生长季地表覆盖特征及影响要素,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复合覆盖模式比单一覆盖模式绿地的灌草及地表覆盖率高,超过15个百分点,且覆盖面积超过80%。(2)非生长季灌草及地表覆盖率分别为76.9%和68.94%。有约30%道路绿地是裸露的,较生长季的45%有所改善。(3)灌草覆盖率超过80%的绿地单元数量占绿地单元总数的37.72%,超过60%的绿地单元数量占绿地单元总数的53.51%,两者都低于生长季;而地表覆盖率超过80%的绿地单元数量占绿地单元总数的23.68%,超过60%的绿地单元数量占绿地单元总数的40.35%,都显著高于生长季。(4)海淀区道路绿地地表覆盖质量整体较好,但四环-五环的绿地区域存在盲区,地表覆盖质量差。最后,文章分析了造成海淀区道路绿地地表土壤裸露的原因,以及养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态养护等相关建议。
- 刘兴明王成郄光发张喆贾益豪张依贾雨龙
- 关键词:道路绿地
- 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空间错位分析被引量:17
- 2013年
-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污染物的排放,但从空间上看,由于各地区在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总量与污染物排放量并非完全地呈正比例关系,两者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的现象(即空间错位)。为定量分析省域尺度上经济总量与污染排放的空间错位现象,分别以GDP和SO2排放量代表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排放量,借鉴城市地理学中错位概念构建了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并分析不同要素对空间错位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1)中国SO2排放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 965.8×104t增长至2006年的2 588.7×104t,至2010年降至2 182.9×104t;(2)中国经济增长与SO2排放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现象,空间错位指数在0.25左右;(3)分阶段看,2000—2007年的错位现象有所扩大,而2007—2010年的错位现象缩小;(4)广东、贵州、山西、江苏、浙江、内蒙古等少数省份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不匹配是造成空间错位的主要原因;(5)SO2排放量的变化缩小了空间错位现象,而2000—2006年经济的不均衡增长加剧了空间错位现象,2006—2010年经济增长则缩小了空间错位现象。研究结果对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降低污染物排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李名升张建辉罗海江于洋
- 关键词:SO2污染排放经济发展
- 温带典型森林树种的萜烯类化合物排放及其与环境要素的相关性被引量:19
- 2016年
- 【目的】确定植物源萜烯类化合物的排放种类、相对含量和速率,为建立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谱库和优化城市森林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Tenax吸附管和采样泵相结合的半闭合循环采气方式,在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植物源VOCs采集,探究温带5种典型森林树种(针叶:油松、侧柏;阔叶:毛白杨、栓皮栎、色木槭)VOCs的排放差异,分析植物源VOCs排放与环境因素和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关系。【结果】5种典型森林树种均排放烯烃类、烷烃类、多环芳烃类、酸酯类等化合物。油松和侧柏2种针叶树种主要排放单萜类物质,其中α-蒎烯分别占到总挥发性物质的34.16%和25.05%;毛白杨、栓皮栎和色木槭3种阔叶树种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6.47%,55.25%和32.61%。在萜烯类物质排放日变化上,5种树种排放异戊二烯呈现单峰分布,在11:00—12:00排放量最大,峰值出现在10:00—13:00,在17:00—18:00出现谷值。毛白杨单位叶面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速率最大,高达52.81 nmol·m-2s-1,其次为油松。侧柏排放α-蒎烯和柠檬烯速率较高,分别为4.16,3.82 nmol·m-2s-1;油松的α-蒎烯和月桂烯释放速率较大,分别为22.14,10.3nmol·m-2s-1。阔叶树种单位叶面积排放异戊二烯速率较高,而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速率较高。监测期间不同树种排放的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与温度和光照成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阔叶树种排放异戊二烯较多,针叶树种排放单萜烯类物质较多。植物排放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随温度、光照的升高而增加,随着相对湿度增加而降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植物生理特征因素的变化与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性较强。
- 花圣卓陈俊刚余新晓毕华兴付妍琳陈静孙丰宾
- 关键词:森林树种挥发性有机物异戊二烯单萜烯排放速率
- 欧美杨对不同粒径氧化锌颗粒物的吸附与吸收能力被引量:4
- 2017年
- 为揭示植物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效应,本研究首次采用氧化锌(ZnO)纳米颗粒物模拟PM_(2.5)等颗粒物在欧美杨DN-2叶片表面的沉降、附着和滞留过程,利用水洗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测定叶片表面和组织内的ZnO含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叶表形貌进行观察和附着颗粒物数量统计,定量研究欧美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和吸收能力及其光合生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粒径约为30 nm(NPs)、100 nm(BPs)和1μm(MPs)的3种ZnO气溶胶处理16 d后,欧美杨叶片表面对MPs的吸附质量最大,高达653.03 mg/g,显著高于NPs。而通过Image J软件统计叶表面颗粒物的数量发现,NPs处理下叶面附着颗粒物数量最多,BPs次之,MPs最少,说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分布在叶片表面的数量越多,但其在叶面附着质量较低。此外,通过对植物叶表形貌观察发现,颗粒物对气孔和角质层产生了负面影响,气孔轮廓不清晰,角质层皱折不规则。在模拟颗粒物环境中,欧美杨对粒径小于1μm颗粒物均有一定量的吸收。与吸附质量不同,欧美杨叶片对NPs的吸收量显著高于BPs和MPs,在处理16 d后高达1.17 mg/g,分别是BPs和MPs的2.59和2.89倍,这表明粒径越小的颗粒物越容易被植物吸收进入体内。NPs、BPs和MPs处理16 d后,欧美杨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分别降低了22%、44%和19%,这是由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导致的。
- 张罡安海龙史军娜刘超田菊郭惠红夏新莉尹伟伦
- 关键词:欧美杨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