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ED0606)

作品数:4 被引量:100H指数:4
相关作者:郑文俊王伟涛魏占玉李传友贾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南京大学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震
  • 2篇裂带
  • 1篇地表破裂
  • 1篇地表破裂带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破裂
  • 1篇地震破裂带
  • 1篇地震事件
  • 1篇断层
  • 1篇断层传播褶皱
  • 1篇断裂带
  • 1篇新活动
  • 1篇探槽
  • 1篇破裂带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藏高原北部
  • 1篇汶川8.0级...
  • 1篇褶皱
  • 1篇龙门山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作者

  • 4篇郑文俊
  • 3篇李传友
  • 3篇魏占玉
  • 3篇王伟涛
  • 1篇张培震
  • 1篇刘建辉
  • 1篇高翔
  • 1篇贾东
  • 1篇袁道阳
  • 1篇尹金辉
  • 1篇葛伟鹏

传媒

  • 4篇地震地质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汶川8.0级地震陡坎(北川以北段)探槽的记录特征被引量:31
2008年
汶川8.0级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上形成了长度约24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同时在前山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形成了长约72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我们在中央断裂北段(北川以北)的地震陡坎上开挖探槽,揭露了本次地震的构造变形特征,同时通过对探槽内所揭露地层的相互关系的讨论,以及邻近区域内地貌面的对比,认为该段断裂在本次汶川8.0级地震之前可能还存在一次震级相当的地震事件,其发生时间至少早于该区域内T1阶地形成的最新年龄3000 a。
郑文俊李传友王伟涛尹金辉魏占玉
关键词:探槽地震事件龙门山构造带
甘肃高台合黎山南缘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被引量:19
2009年
据最新野外考察发现,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的合黎山南缘断裂东段有2条较新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遗迹,破裂带长度分别为7km和10km,保存较为完整,认为其为较近的一次地震活动所致。根据该地区历史地震资料和目前该地区的研究程度,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与2次历史地震(公元180年表氏8级地震、公元756年张掖-酒泉7级地震)中的其中之一或与一次漏记的历史强地震有关。
郑文俊张培震袁道阳葛伟鹏刘建辉
关键词:地震破裂带青藏高原北部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被引量:16
2008年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郑文俊王伟涛李传友魏占玉高翔
关键词:活动习性
四川龙泉山断裂带变形特征及其活动性初步研究被引量:40
2008年
文中通过野外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研究,获取了龙泉山断裂带的变形特征。龙泉山断裂带主逆冲断层位于龙泉山背斜的西翼,具有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北段与南段断层面倾向NW,断续分布;中段断层面倾向SE,形成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并且断层已经沿背斜前翼膝折带的轴突破,形成贯通的突破断层。因此,中段构成了龙泉山断裂的主体。地貌对断裂活动性的响应表明龙泉山断裂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有过一定的活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较低,且活动性具有从南向北逐渐减弱的趋势。
王伟涛贾东李传友郑文俊魏占玉
关键词:断层传播褶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