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07B11)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3
相关作者:张萍杨蕊郝文军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渤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篇明清
  • 3篇清代
  • 2篇社会
  • 2篇民众
  • 2篇明清时期
  • 1篇地方社会
  • 1篇地貌
  • 1篇地貌类型
  • 1篇行销
  • 1篇盐政
  • 1篇疫病
  • 1篇疫病研究
  • 1篇御史
  • 1篇灾害
  • 1篇人口规模
  • 1篇商业景观
  • 1篇社会变迁
  • 1篇视域
  • 1篇私盐
  • 1篇农牧

机构

  • 8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渤海大学

作者

  • 5篇张萍
  • 2篇杨蕊
  • 1篇郝文军

传媒

  • 2篇民族研究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经济...
  • 1篇历史地理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一事两属:引岸制度下的国家、地方与民众——明清陕西“凤课”研究
2014年
引岸,是国家为了便于盐业管理、固定产销关系,为全国各大盐区所产之盐划分的固定销售区域。国家通过引岸的划分与管理,以期达到避免盐业竞争,保证国家盐课征收之目的。"引盐具在,则必布之州邑,便民买食,而后趋避无争,官私有辩也"。~①在引岸制度下,全国各级行政单元都食用固定盐区所产之盐,均在该盐区盐务机构领引纳课。如果食盐不在本盐区引岸内销售,出界则为私盐,这为国家明令禁止。
杨蕊
关键词:盐政
试析清代陕西引盐行销中的邻私问题被引量:2
2014年
基于盐业社会经济史的视角,研究清代引岸(引岸:又称岸,是传统社会国家为全国各产盐区所产食盐指定的固定销售区域。)制度下邻私(邻私:在传统社会的引岸制度下,食盐都有政府指定的固定销售区域,越界为私,这种越界行销之私盐被称为邻私。)产生的原因和空间分布,有助于对清代西北地区的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多角度探讨。以历史文献、盐法志、地方志等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为基础,并对邻私多发地之地形、交通等市场要素进行实地考察,运用历史学、经济史学的方法进行研究。邻私是引岸制度存在的必然结果,清代陕西邻私多发生在省级引岸界邻的关中、陕南、陕北地区。国家与地方对邻私持严禁态度、民众乐于食私却要冒着被严惩的危险,因此3者从根本上都反对邻私。邻私问题的本质是引岸的存在所形成的商品贸易壁垒问题,清代引岸制度一直存在的原因是国家及地方政府利益优先于民众利益。
杨蕊
关键词:民众利益
清代乡村聚落分布与人口规模的环境要素分析——以乾隆44年(1779)陵川县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分析陵川县村落等级和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环境关系,验证历史时期村落规模、分布的环境影响力。采用文献考证、统计学分析和Excel制图的方法进行探讨。乾隆时期陵川县的村落大小悬殊,主体是中小聚落,广泛分布于县境;超过百户的大村、超大村比重不大,分布上集中于县城西部狭窄地区;只占村落总数13%的大村、超大村在人口规模上占村落总人口的44%;县城西部狭窄地区是全县乡村聚落和人口集中分布区;陵川县户均人口在10人以上,以复合型家庭为主。陵川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户口规模与地貌类型密切相关。
郝文军
关键词:乡村聚落聚落分布地貌类型
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被引量:12
2009年
陕北长城沿线属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沙地交接地带,也是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历史上经常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争夺的地域。明延绥长城及沿线39营堡就是在蒙汉争战过程中构筑起来的。由于营堡与交通走廊互为一体,带动了经济发展,历明清两代三百多年,发挥了重要的政治、经济与交通中心作用。它的废毁是在晚清民国时期,今天大多已沦为荒城。究其原因,城址选择上过多考虑军事防守需要是主因,而边疆内地化及沿边经济结构变动加速了其衰亡。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城堡的兴衰与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相关联,与民族、部落流转迁徙及文明演进过程相一致,其中的历史成因极其复杂,城址废弃往往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张萍
关键词:明清鄂尔多斯南缘农牧交错带城址
山原互动:明清秦岭北麓经济发展与市镇体系的形成被引量:1
2013年
明清时期是陕西地方经济发展与市镇体系的形成期,秦岭山地与渭河平原形成一种经济的互动。由于秦岭北麓山高峪深,与渭河南区平原地带在行政区划上构成一体,县域经济的开发带动了原区市场的繁荣与市镇体系的成长,山原互动所形成的市镇格局主要特征有二:其一,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市场体系完备,且多形成一些货连数省区的大的经济型市镇。其二,市镇在分布格局上较为集中,形成集中带状分布。虽然本区在施坚雅所划分的流域区中属西北地区中心地带,但受地貌条件、行政区划的影响与干预,很难形成结构均匀、标准的几何形市镇体系。
张萍
关键词:秦岭北麓
城墙内的商业景观:明清西北城镇市场形态及城镇格局的演变被引量:2
2013年
中国传统时期多数城镇都有城墙建筑,城墙对城镇的功能分区影响至关重要。明清西北地区处于中国的边疆地带,多民族格局下的城镇发展模式更有别于其他地区。市场是城镇经济的总体现,明清西北地区城镇市场分区受城墙的制约,多数城镇的市场与城墙发展相始终。关城由于方便出入,大多形成较集中的集散市场;市场发展也会带来城镇形态的改变,与城镇功能在空间上分异。这些经济现象与城墙形态都有着极紧密的联系。在发展模式上,与华北、江南等区域极不一致。因此,加强西北地区城镇形态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国城镇发展特性有重要意义。
张萍
关键词:明清时期城墙
官盐私运与私盐官营:清代陕西卤泊滩土盐驰禁之争及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盐有课为官,无课为私。土盐由于自身特点,长期被政府排除在官盐序列之外。官盐在行销过程中受制于国家,使得土盐在价格、质量、易得性等方面获得比较优势,偶尔进阶官盐系统。卤泊滩土盐具备强大的生产潜力,因此,清代卤泊滩土盐弛禁之争一直存在。本文通过清代卤泊滩土盐弛禁之争,揭示出土盐官、私身份界定过程中,中央政府关注的是盐课征收;地方政府首先关注的是其自身考成,其次是辖区内资源有效利用及辖区内民众谋生渠道问题;普通民众关心的是自身利源利用与生活实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各级政府与民众之间通常只存在保证盐课收入为前提利益博弈,而缺少合作。
杨蕊
关键词:清代官盐私盐地方社会
边疆内地化背景下地域经济整合与社会变迁——清代陕北长城内外的个案考察被引量:15
2009年
明清时期,陕西布政司北界为长城一线,民国至解放初期形成今天格局。蜿蜒于长城以北的陕边延伸区域,清代本为陕蒙"禁留地",从禁留地到黑界地、伙盘地,以至陕绥划界,中间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变迁。本文从人口、民族、经济结构入手,探讨边疆内地化过程中陕北沿边一系列的社会变动,指出:在北部农牧交错地带,社会的转型建立在民族人口、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之上。本文也为鄂尔多斯南缘自然、人文环境变迁研究提供了社会与经济的背景分析。
张萍
关键词:清代经济整合社会变迁
环境史视域下的疫病研究:1932年陕西霍乱灾害的三个问题被引量:13
2014年
本文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陕西霍乱灾害置于环境史的视域下加以考察,针对以往研究尚不充分的三个问题,提出以下观点:一是1932年中国的霍乱灾害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极端气候条件下发生的生态灾难。陕西属生态环境脆弱带,受此影响更大,因此受害最烈。二是潼水疫源地的传言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反映了当时陕西民众对于"毒"与"菌"认知上的缺失,也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战背景下的时代产物。三是综合各种统计资料,并结合当时陕西特殊的社会背景、民众生存条件、灾害后的人群健康与营养分析,本文认为,1932年陕西霍乱灾害中死亡人口占染疫人口的比率在40%以上,当在20万人左右。
张萍
关键词:环境史霍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