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C740058)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 相关作者:廖德明李佳源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华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大学生挂科归因新偏差的成因评议与对策思考——基于某校高职生S的调查个案被引量:5
- 2012年
- 目前,大学生挂科后的归因偏差普遍存在,并且逐渐将一种新的、危险的归因偏差由"潜"转为"显",即将考试的失败统统归结为教师的意愿,这在高职生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归因偏差不同于以往文献中公开讨论的任何大学生挂科归因偏差,而已有文献中提出的对策也是侧重于正确的归因训练,但对待如此简单极端的新归因偏差,其背后成因的深度思考更具现实预警意义。研究基于学生S的个案从微观个体层面、中观学校层面、宏观社会层面探讨影响S归因偏差的三维因素,认为社会不良风气引发校园考试诚信危机,学校考试机制弊端以及学生的考试道德滑坡和高职生特殊的学习心理是主要因素。并在对个案深层根源探究的基础上提出减少大学生挂科归因偏差的相应对策。
- 李佳源
- 关键词:大学生高职挂科归因偏差
- 心理安慰话语的选择策略被引量:5
- 2011年
- 心理安慰话语是对持有消极心理的个体进行心理安慰的语言,选择好的安慰话语能较快地消除他人的消极情绪,取得理想的效果。安慰话语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在命题内容、准备、本质与真诚四方面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与规则,根据这些特征与规则能确定哪些可做安慰话语,哪些是非安慰话语;安慰话语往往体现出"个体中心性"程度的差异,据此可将其分为低度个体中心性安慰话语、适度个体中心性安慰话语与高度个体中心性话语,这种划分有其对应的心理基础。高度个体中心性安慰话语是较理想的安慰话语,在不同的安慰阶段可以有效地使用此种话语。
- 李佳源
- 话语中的反预设及其触发机制
- 2014年
- 反预设主要是由表达信念与级差含义的词如think,know,a,the,all和both触发:一个带有think、a、all语词的句子的不适当性是与带有know、the、both并行句子的适当性相关的。反预设不同于预设,它不能用域条件进行解释;它相似于级差含义问题,但要为反预设与级差含义提供统一的解释却面临着问题。O.Percus和E.Chemla使用最大化预设理论来考察反预设,并对反预设进行了认知步骤的解释。但在最大化预设的理论框架下,反预设的一些具体性质还有待澄清。按触发反预设的词汇类型——命题态度词与量词——来考察,指出命题的投射状况能很好地解释命题态度词引发的反预设,而量词的不兼容性是引发量词反预设的原因。
- 廖德明李佳源
- 关键词:适当性
- 道的争议及其新释
- 2013年
-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对其解读存在两方面的争议:一是如何断句才符合老子的句读;二是如何解读才契合老子的思想逻辑。老子这句话目前共有四种断句法,但从断句的可行性来看,两种断句法不可行,而在剩下的两种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好。主流注家将此句释为"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常在的道",会导致老子整体思想逻辑的不一致,这已被不少人所质疑。我们提供充足的论据来论证,将"可道"重释为"可名为道",将这句话释为"可名之道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将会化解此种不一致,而且非常契合老子的论述结构与哲学逻辑。
- 廖德明
-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
- 话语交流中的动态语境模型及其认知被引量:1
- 2011年
- 会话交流是说者与听者之间相互的话语理解活动,而话语理解活动牵涉到复杂语境的认知。人们一开始主要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语境,认为语境是关于当前时刻的情景,然而语境绝非静止的,它是随着交流的进行而持续变化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语言学家从语境的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从语境的类型、参数与变量研究转向结构模型研究。M.Berry的"礼貌的共同合作"模型,O' Donnell的语境限制模型、T.W inograd的过渡网络模型以及E.Ventola的流程图模型,使得动态语境模型的建构越来越精致化。他们的模型虽然引入了主体因素,但是对于主体的认知状况与选择的刻画过于理想,因此还有待深化。
- 廖德明
- 关键词:话语交流动态语境
- 认知的界限之争及其辨析被引量:2
- 2013年
- 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功能主义,再到计算认知都断定认知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造成"离身"的认知;而涉身认知则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认知过程是包含大脑的身体的动态活动过程,离开了身体,认知与心灵根本就不存在;近期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更是指出认知是通过大脑、肌肤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态耦合成的延展认知系统,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头颅与肌肤之中,延展到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认知的界限。那么,认知的界限是大脑,还是包含大脑的身体,还是应该超越认知的界限?本文通过对以亚当斯、爱德华和鲁伯特等为代表的认知界限的捍卫者和以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梅纳瑞、卡麦诺等为代表的超越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适当认识,并提出超越认知界限的辩据。
- 廖德明
- 逻辑能认识真理吗?
- 2011年
- 逻辑可修正吗?逻辑真理可错吗?近期逻辑学界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逻辑可修正的争论实质是概念内涵与外延之争,而逻辑真理可错的争论却是认识之争,在其背后隐含着逻辑能否认识真理的问题。如果把逻辑真理等同于逻辑有效式,认为逻辑真理不是真理,则必然否认真理在逻辑中的存在。逻辑真理不应该是指那些在一个系统内有效的逻辑式,而是那些在系统内外都成立的有效式,因此逻辑真理是不可错的,是真理的一种形式,真理是能够在逻辑中找到的。
- 廖德明
- 关键词:逻辑真理真理
- 话语交流中跨语境的共享内容:批判与捍卫被引量:1
- 2011年
- 共享内容意指话语交流中为说者与听者所共同知道的内容,也是话语理解活动中重要的方面。但是对于说者与听者能否在话语交流中取得共享内容,近期语言学界却存在争议。关联理论者以及彻底的语境主义者否认存在共享内容,认为只存在最大相似性,而J.Hawthorne,H.Cappelen和E.Lepore则坚持承认共享内容,并从言语报道、信念归属、同一性与相似性和断定的评价四个方面对非共享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 廖德明
- 关键词:语境主义话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