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8089)

作品数:19 被引量:99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志华王晓昌张婷吴杰刘芳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污泥
  • 13篇好氧
  • 13篇好氧颗粒
  • 12篇颗粒污泥
  • 10篇好氧颗粒污泥
  • 5篇盐量
  • 5篇含盐
  • 5篇含盐量
  • 4篇自养
  • 4篇粒径
  • 3篇异养
  • 3篇异养菌
  • 3篇丝状菌
  • 3篇自养菌
  • 3篇粒径分布
  • 3篇耗氧速率
  • 2篇微生物
  • 2篇污泥稳定
  • 2篇污泥稳定性
  • 2篇硝化

机构

  • 17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7篇李志华
  • 15篇王晓昌
  • 5篇张婷
  • 4篇刘芳
  • 4篇吴杰
  • 3篇郭强
  • 3篇张勇
  • 3篇王春
  • 3篇谭周权
  • 2篇王耀东
  • 2篇卢园
  • 2篇李智
  • 1篇王立东
  • 1篇李宁
  • 1篇闫静
  • 1篇李侃
  • 1篇李佳育
  • 1篇王振
  • 1篇李金容

传媒

  • 4篇中国给水排水
  • 3篇环境科学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Journa...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管...
  • 1篇土木建筑与环...

年份

  • 1篇2014
  • 7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微生物聚集体的聚集度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提出了包括两层含义的污泥聚集度的概念(一是污泥空间上的物理聚集,即密实度;二是微生物种类的聚集),并将膨胀污泥、絮体污泥和颗粒污泥作为污泥聚集度的3种典型状态,以现有污泥膨胀控制理论为基本参照,结合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条件,探讨了操作条件对污泥聚集度的影响:①较高的基质梯度、溶解氧水平和有机物的复杂程度有利于提高污泥的聚集度;②动力学选择、扩散限制理论对聚集度的影响受微生物聚集体大小的控制;③细胞存储能力的评估及其对聚集度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PHB、聚磷和糖原的影响.另外,还提出了在污泥膨胀的控制中不一定要以抑制丝状菌的增殖作为控制目标,通过对丝状菌的颗粒化过程的探讨,进一步证实了污泥膨胀的控制与污泥聚集度的提高是相似的.本文提出的聚集度概念目前仍不成熟,尚无定量的描述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李志华刘芳王晓昌
关键词:丝状菌絮体颗粒污泥
饥饿期间增加曝气量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特点被引量:2
2009年
高有机负荷率8.0kgCOD(/m3·d)条件下,通过两种不同的曝气方式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特点,即在反应器R1中采用恒定的曝气流量,而在反应器R2中,30min曝气后,进行沉淀和排水,然后采用较大的曝气流量进行曝气。研究发现:(1)外部基质在前30min被快速降解,其溶解性有机碳DOC基本被消耗到最低水平;(2)在中途排水后的饥饿状态下增加曝气量的反应器R2相对于曝气量一直不变且中途未排水的R1而言,颗粒变的大而疏松,即:在R2中颗粒尺寸>0.9mm占有93%,而颗粒密度均<1.016g/mL。(3)反应器R2在饥饿状态下增加曝气量可以使胞外多聚物(EPS)糖类被当作基质被消耗。
李志华闫静王晓昌
关键词:密度分布有机负荷率粒径分布
异养菌与自养菌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7
2010年
研究了异养菌和自养菌颗粒污泥的特性:与异养菌相比,自养菌颗粒污泥粒径小、密度大、胞外多聚物(EPS)含量高但强度小。通过对粒径、EPS等特性与密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发现,自养菌颗粒污泥的粒径与密实度呈现出一致性,颗粒趋于稳定;而异养菌颗粒污泥粒径成长同时伴随着密度减小,粒径与密实度呈现不一致性,颗粒容易解体。颗粒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自养菌系统中EPS与孔隙率能够达到动态平衡是其长期维持稳定的主要原因,而异养菌中粒径与孔隙率无法达到平衡,操作条件无法控制高强度丝状菌的繁殖是其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李志华张婷吴杰王晓昌
关键词:自养菌异养菌胞外聚合物污水处理
不同形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研究了溶解态、胶体态及颗粒态有机物对自我造粒流化床中颗粒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有机物的形态对颗粒粒径和有效密度有较大影响,即溶解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最小,胶体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次之,颗粒态有机物形成的颗粒粒径最大;有效密度规律则相反。此外,颗粒的平均粒径、平均有效密度沿床层高度的变化有不同分布,即自我造粒流化床底部形成的颗粒有效密度最大,但同种原水水质条件下颗粒粒径没有变化规律。
李金容李志华王晓昌王振李佳育李侃
关键词:造粒流化床粒径
扩散系数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扩散系数是描述好氧颗粒污泥传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实验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的扩散系数在不同盐度和有机负荷条件下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扩散系数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初期无明显变化,而在颗粒成熟期随着进水COD负荷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盐度的减小而增大。
卢园王晓昌李志华李智张勇王春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溶解氧
好氧颗粒污泥中TOC和NH_4^+-N的代谢途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两种不同负荷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中TOC和NH4+-N的代谢途径(直接用于细胞合成和维持生命活动)。以人工配水为处理对象,接种污泥取自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厂氧化沟的回流污泥,R1、R2的负荷分别为2.4、0.8kgCOD/(m3.d)。结果表明,R1、R2中微生物的比增殖率分别为0.69和0.72gVSS/gTOC,分别有62%和61%的TOC被微生物用于维持生命活动。R1、R2对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79%,其中在R1中30%的氨氮被用于合成细胞,33%通过硝化反硝化途径被去除,其余部分转化为硝态氮;在R2中用于合成和反硝化的氨氮比例则分别为8%和19%。由此推断,有机负荷对好氧颗粒污泥中TOC代谢途径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NH4+-N的代谢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
李志华吴杰张江涛张婷谭周权刘芳郭强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代谢细胞合成反硝化
含盐量与负荷对好氧颗粒中自养与异养菌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研究了含盐量分别为2.5%和5%,有机负荷分别为8 kg COD/(m3.d)和1.6 kg COD/(m3.d)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中自养菌和异养菌的成长情况,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在高COD负荷条件下抗盐度的冲击能力要强于低负荷条件;(2)从4个反应器对COD的去除效果来看,含盐量对异养菌的影响要低于硝化自养菌;(3)在低负荷情况下,硝化自养菌为优势菌种,在一个周期内产生的NO3--N要高于高负荷,而在高负荷情况下,异养菌为优势菌种。
李智李志华王晓昌卢园张勇王春
关键词:SBR含盐量自养菌异养菌
含盐量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研究了不同含盐梯度废水下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在反应器R1中,其含盐量一直维持1%,其颗粒成中空结构;在R2、R3中,其含盐量由1%提高到2.5%时,其颗粒发生膨胀破碎;在R3中,其含盐量由2.5%提高到5%时,其颗粒由疏松变为密实。另外,溶解氧消耗速率(SOUR)随着含盐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含盐量为2.5%时,好氧颗粒污泥的耐盐菌与非耐盐菌均处于不利的生长环境,此时好氧颗粒污泥处于最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发生解体。
李志华王晓昌王耀东
关键词:含盐量好氧颗粒污泥
负荷及盐度对好氧颗粒污泥EPS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研究了序批式反应器(SBR)内好氧颗粒污泥在不同有机负荷(1.6 kg COD/(m3.d)和8 kg COD/(m3.d))和不同含盐(2.5%和5.0%)条件下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情况,并对EPS、比耗氧速率(SOUR)和孔隙率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在SBR反应器中,负荷较含盐量对好氧颗粒污泥EPS变化的影响要显著,且EPS糖成分和SOUR之间、EPS蛋白成分和孔隙率之间均呈负相关。另外,高负荷条件下的系统稳定性要优于低负荷。
王春李志华王晓昌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EPS生物活性
Granulation of filamentous microorganisms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with saline wastewater被引量:11
2010年
Proliferation of filamentous microorganisms frequently leads to operational failure for activate sludge systems. In this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filamentous microorganisms could grow in compact granular structure with 5% sodium chloride in the substrat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experiment, coccoid and rode-like bacteria predominated in the yellowish-brown granules, and later the white and the black granules were developed by filamentous microorganisms. The filamentous granules exhibited low porosity and fast settling velocity, and were more compact even than bacteria granules.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the elevated pH in the later period might be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 compact growth of filamentous granules. However, the bacteria granules showed the high bioactivity in terms of specific oxygen utilizing rate, and comprised of a wider diversity of compounds based on the thermogravimetric evaluation.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filamentous microbes could form compact granular structure, which may encourage the utilization of filamentous microorganisms rather than the inhibition of their growth, as the latter is frequently used for sludge bulking control.
Zhihua LiTing ZhangNa LiXiaochang Wang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