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EW-QN-316) 作品数:9 被引量:106 H指数:7 相关作者: 王玉刚 李彦 刘丽娟 陆晴 唐立松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盐碱荒地开垦年限对表层土壤盐分的影响 被引量:39 2013年 以典型荒漠区原生盐碱荒地及开垦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以阐明原生盐碱荒地开垦后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可溶盐总量的变化规律,开垦后土壤剖面中可溶盐总量的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开垦显著降低了0~50 cm土壤的可溶性盐含量,开垦达100 a以上老耕地的可溶性盐含量(2.31 g/kg)仅为原生盐碱荒地(26.62 g/kg)的11%;长期的耕作改变了土壤可溶性盐分在土层中的分布,原生荒漠土壤盐分具有鲜明的表聚特征,0~30 cm土层的盐分含量占整个土壤剖面的79%,开垦50 a后,土壤中的盐分分布趋于均匀,各离子浓度的垂直分布不再明显;开垦使土壤中的盐分离子组成也发生了变化,Cl-、K+、Na+离子浓度降低,而SO42-、Mg2+、Ca2+离子浓度增加,耕作层土壤由SO4-2-Cl-1盐土转变为Cl-1-SO4-2盐土;盐碱荒地土壤可溶盐浓度伴随着降水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而季节对开垦耕地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盐碱荒地经过多年开垦利用后,土壤可溶性盐分和pH值均显著降低。 周丽 王玉刚 李彦 黄刚关键词:开垦 盐分分布 新疆三工河流域人工绿洲演化特征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3 2013年 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的阜康绿洲、阜北绿洲和整个流域农业绿洲作为3个评价单元,从绿洲景观结构、植被建设、水资源利用程度、绿洲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状况、土壤结构、能值特征和水利工程建设水平8个方面对干旱区人工绿洲的演化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表明,在42项二级指标中,有2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特征值之和占总方差的100%,能够解释全部的信息含量,可归属为水利工程建设特征因子和社会经济生产力因子。发育度分析表明,阜康绿洲为较高开发程度的绿洲,阜北绿洲为潜在开发程度的绿洲,整个流域农业绿洲为弱开发程度的绿洲。 刘丽娟 王玉刚 李小玉关键词:人工绿洲 综合评价 三工河流域 干旱区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分离土壤动态性无机碳,结合^(14)C同位素技术,有效量化了盐碱土剖面无机碳组分的存储数量和年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土壤剖面,盐土难溶性无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无机碳含量明显高于碱土。无论是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还是可溶性无机碳储量,盐土和碱土中有近80%碳是存储在1 m以下,50%存储于3 m以下。相同土层,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储量约占土壤难溶性无机碳储量的30%。无论是盐土还是碱土,无机碳的年龄超过万年,而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年龄明显低于土壤无机碳的年龄。研究结果证实尽管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储量较低,但其周转时间短,速率高,因此在参与现代碳循环的程度上明显要高于土壤无机碳。 王玉刚 王忠媛 李彦淋溶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3年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选择不同含盐量的土壤(耕地土、混合土和原生荒漠土),分别种植水稻和棉花,进行1个生长期的淋溶试验。结果表明:淋溶前后土体的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值范围为1.09~4.73g/kg,淋溶后期小于淋溶前,有机碳含量与电导率(EC)呈极显著负相关;淋溶前后原生荒漠土EC值均大于耕地土,耕地土各处理pH在0-50cm各层土体中变化不大,混合土和原生荒漠土均是先增大后稳定;淋溶前CO23-含量要明显高于淋溶后土体(p<0.01),而淋溶前后土体HCO3-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CO23-含量与E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陆晴 王玉刚 李彦 马健关键词:淋溶 有机碳含量 EC值 干旱区绿洲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2013年 为认识干旱区水土作用下可溶性无机碳的动态特征,以民勤绿洲为例,利用地统计学、RS和GIS相结合的方法,从流域尺度上研究了0~10 cm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民勤绿洲0~10 cm土壤可溶性无机碳的平均含量为0.056 g C·kg^(-1),线性模型为土壤无机碳分布特征的最优拟合模型;从空间分布来看,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含量呈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南部坝区含量最高,中部泉山区居中,北部湖区最低;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叠加表明,整个绿洲土壤可溶性无机碳主要分布在0.05~0.06 g C·kg^(-1)范围,耕地和沙地中的可溶性无机碳含量整体较高,而林地、草地和盐碱地中的可溶性无机碳含量则较低;土壤可溶性无机碳含量与HCO3-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土壤离子呈显著负相关,而与pH呈弱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干旱区水土作用下表层土壤动态性碳传输具有显著意义。 刘丽娟 王玉刚 李小玉关键词:地统计学 干旱区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尾闾绿洲土壤盐渍化动态预测 被引量:2 2013年 针对干旱区尾闾绿洲土壤盐渍化严重发生的现状,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基于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平原尾闾绿洲农区0~20 cm耕作层土壤盐渍化特征,利用空间概率模型预测了其今后的发生状态。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的土地利用,土壤盐渍化程度有所加剧;通过空间概率模型χ2检验,1982—2005年的转移概率模拟值与实际值可靠性要高于1982—1999年的转移概率。模型模拟结果显示,2010年以后到达稳定状态,人工景观的面积增加,自然景观的面积减少,其中轻盐化耕地面积减少,中盐化和重盐化耕地面积增加,在长时间范围内,土壤盐渍化依旧是制约研究区绿洲耕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刘丽娟 王玉刚 唐立松关键词:绿洲 土壤盐渍化 干旱区 干旱区不同土壤和作物灌溉量的无机碳淋溶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2013年 为探讨干旱区作物灌溉对盐碱土无机碳传输的影响,通过选择不同含盐量的土壤,即耕地土(F)、混合土(C)和原生荒漠土(D),分别种植水稻(R)和棉花(C),进行了一个生长季的淋溶实验,并定期收取且分析土壤淋溶液中的可溶性无机碳(DIC)含量。结果表明:(1)水稻处理无机碳的淋溶主要集中在秧苗分蘖期和幼穗发育期,而棉花处理则集中在花铃期和吐絮期;(2)不同含盐量土壤在同一灌溉量下,土壤含盐量越高,其淋溶过程得到的无机碳总量越大,最高约为8.4 g·m^(-2)·a^(-1),最低仅约0.7 g·m^(-2)·a^(-1);(3)同种土壤不同灌溉量,其水稻高于棉花,高出值范围为2.9~4.1 g·m^(-2)·a^(-1);种植作物处理得到的无机碳总量均大于其相应对照处理的量(p<0.05)。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盐含量及作物灌溉量对土壤无机碳淋溶有重要影响。 陆晴 王玉刚 李彦 唐立松关键词:无机碳 淋溶 混合土 新疆三工河流域农业绿洲近30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6 2013年 干旱区绿洲水土资源的不平衡利用导致了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新疆三工河流域农业绿洲区为例,利用1978、1987、1998和2009年4期影像数据,综合应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GIS、RS和统计等手段,分析了流域尺度土地利用景观演变及其驱动要素。结果表明:人为土地开发作用的加强,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同时加剧了景观破碎化,区域景观斑块由自然景观类型中的草地景观类型为主导,转变为人工景观中的耕地景观类型。由于区域耕地的增加,引发对水资源需求加大,造成人为水利建设作用加强,推动了流域景观的演变,同时人类经济活动也加速了区域景观格局的演化过程。 陆晴 刘丽娟 王玉刚 李彦关键词:三工河流域 土地利用 驱动力 干旱区长期施肥对土壤活性碳组分及团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3年 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变化规律,对于评价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绿洲农田土壤环境和区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绿洲农田,设置长期撂荒(20 a)、无施肥、单施全量化肥和2种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土壤活性碳组分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表层(0~20 cm),开垦有利于颗粒碳、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无机碳和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累积;与不施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更有利于活性碳组分累积和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形成和稳定。在相同处理中,表层颗粒碳和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对整个剖面层次累积起主导作用,而表层可溶性有机碳和无机碳与之相反。活性碳组分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 荣井荣 钟文昭 刘燕 王玉刚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 绿洲农田 长期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