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1246)
- 作品数:20 被引量:205H指数:9
- 相关作者:温仲明焦峰从怀军施宇龚时慧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黄土丘陵区小叶杨生长空间差异性及其土壤环境效应被引量:4
- 2009年
- 采用每木测定的方法,对不同坡位小叶杨林及其林下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计算。研究表明,坡下部小叶杨生长状态良好,其平均地径、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等参数都明显优于坡中部和上部,以沟谷地带的小叶杨的生长为基点,则坡下部、中部和上部的小叶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潜力分别为沟谷地带小叶杨的77.53%,34.88%,31.88%和75.59%,39.51%,33.36%,坡下部种植小叶杨更有利于其稳定生长;小叶杨(+沙棘)混交林,其林分的平均树高、地径、胸径及冠幅等生长参数都明显高于纯小叶杨林,混交小叶杨林比纯小叶杨林有更好的稳定性保水保土功能。通过对不同坡位小叶杨林地生长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各因子对造成不同坡位小叶杨林空间差异的贡献程度和行为不尽相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和有效N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土壤速效P和速效K在各土壤剖面的表现基本一致,且坡下>坡中>坡上;而pH与其它因子相比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和趋势。通过对营造方式小叶杨林地生长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在0-120 cm土层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在120 cm土层以下表现完全相反;混交林地的沙棘对大大调节土壤全P、有效N和速效P含量,对小叶杨林生长环境贡献突出;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K对小叶杨生长差异性的贡献不甚显著;而pH与其它因子相比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和作用。
- 焦峰温仲明王飞从怀军
-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小叶杨土壤环境效应
- 基于自然植被的延河流域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评估被引量:5
- 2010年
- 研究植被的生物量分布及环境对生物量的承载状况,对于区域植被恢复规划、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以自然植被为参照,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及GIS空间分析技术预测了流域潜在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同时,利用遥感资料,预测出流域现有的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以潜在生物量为参照,现实生物量为基础,通过空间分析,对流域环境的生物量承载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流域东南部地区,潜在生物量高于现实生物量;而在中北部,有较多的立地环境的现实生物量大于潜在生物量,超过了环境生物量的最大现实承载能力,导致人工植被在这些立地环境条件下的退化。识别这些植被,对于流域植被的改造和利用、流域植被恢复规划与布局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张佳温仲明杨尚斌
- 关键词:生物量广义相加模型植被指数
- 延河流域植物群落高度变化与群落构建被引量:9
- 2011年
- 性状—梯度分析能够解释群落构建机理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以延河流域24个地带性物种为研究对象,并计测各物种在各群落的高度。将高度值分解为α组分和β组分,以表征植物高度在群落内部及群落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对整个流域而言,植物群落内部种间作用引起的物种高度变化大于环境因素作用下的群落间物种高度变化,草本群落变化情况与整个流域相一致,α值大于β值,物种高度变化主要取决于种间相互作用,而对灌木和乔木群落,β值大于α值,环境梯度变化对群落形成的作用要大于群落内种间作用;而植物高度在种内变化分析表明,种内差异引起的高度变化小于群落水平高度变化。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环境因素及生物相互作用在不同植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揭示延河流域的植被格局变化和指导植被恢复可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
- 王婧温仲明张春梅赵臻
- 关键词:功能性状
- 延河流域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对环境梯度的响应被引量:45
- 2011年
- 研究群落水平上的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随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认识不同环境梯度下植物群落的形成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延河流域不同环境梯度下的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为对象,测量了植物群落组成物种的叶厚度、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比根长、根组织密度、单位质量叶氮含量、单位质量根氮含量、种子质量、种子体积等9个性状,然后以物种重要值为基础加权平均得到各个性状在群落水平上的平均值(即群落性状值);以现有的环境因子栅格图为基础,利用ArcGIS提出各群落对应的环境因子值,同时测定各个群落的土壤水分,分析群落各性状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建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9个植物功能性状分别与13个环境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同时这9个植物功能性状对8个环境因子梯度(土壤水分、年4—10月平均气温、年7—9月总降雨量、降雨季节变化、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蒸发量、坡度、坡向)的响应特征较好,不同植物功能性状间具有较好相关性。群落水平上植物功能性状及其组合随环境梯度的规律性变化,反映了延河流域植被群落构建过程中环境对功能性状的筛选效应。该研究结果对该区的植被恢复重建的物种选择及植被布局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龚时慧温仲明施宇
- 关键词:群落环境梯度延河流域
- 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退耕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被引量:12
- 2010年
- 运用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对延河流域不同退耕年限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等7项土壤物理和化学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退耕初期,土壤肥力指标之间权重相差较大,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各土壤肥力指标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逐渐趋于一致;较退耕初期,退耕地1-5年和6-10年时,土壤肥力都有所下降,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肥力逐渐恢复,但至退耕25-30年时,土壤肥力仍未恢复到退耕初期的水平;总体上延河流域退耕地总体肥力水平较低,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势在必行。属性识别模型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直观实用,能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焦峰温仲明从怀军安韶山
- 关键词:属性识别模型退耕地熵权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 延河流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物种空间分布被引量:1
- 2008年
- 以延河流域为例,采用环境梯度分层采样技术,对该流域种子植被的区系成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延河流域主要的种子植物区系共涉及57个科、148属、211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54科145属208种。从植物区系科属的分布型看,热带亚热带成分占31.57%,温带成分占28.07%;从属的分布型看,热带亚热带成分占11.72%,温带成分占60.54%。温带成分构成了本区系的主体,本区种子植物区系属温带性质。虽然数量上较整个黄土高原的植物区系成分较少,但这些物种却是该流域种子植物群落的主要构成种,对该区的生态恢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物种空间分布与环境要素响应图,分析211个物种分布的环境梯度空间,结果表明,它们可直接满足生态恢复重建的物种选择等需求,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史海静温仲明
- 关键词:自然植被种子植物区系延河流域
- 基于熵权法的黄土丘陵区贺庄沟流域土壤水分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该研究首次将熵权法应用于分析坡度、坡向、坡位及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分权重的影响,通过对黄土丘陵区贺庄沟流域土壤水分各影响因子在不同土层深度下的权重分析,描述各影响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速变微利用层(0-20 cm),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坡度>坡位>坡向>土地利用类型,坡向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相差不大;在活跃利用层(20-60 cm),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坡位>坡度>坡向;在次活跃层(60-200 cm),依次为:坡位>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坡向,从而为小流域恢复生态建设等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林坤焦峰
- 关键词:小流域熵权
- 基于TM遥感影像的陕北黄土区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提取被引量:12
- 2009年
- 根据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的概念,以TM影像为信息源,探讨了利用遥感技术提取陕北黄土区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Cs)的途径与方法.结果表明:在陕北黄土区,Cs能更好地描述植被群落的水土保持效益,其与绿度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修正土壤调整植被指数MSAVI)和黄度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异衰败指数NDSVI、归一化耕作指数NDTI)等单一的遥感植被指数虽然均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但用绿度与黄度植被指数相结合可综合反映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能较好地克服单一指数在描述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中的不足;MSAVI、NDTI分别是基于遥感影像提取Cs较为理想的绿度和黄度植被指数;根据群落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与遥感植被指数的关系推算区域尺度上的结构化植被因子指数是可行的,但由于不同地区植物物候期的差异,要使该方法在其他地区适用,仍需开展相应的率定和验证工作.
- 雷婉宁温仲明
- 关键词:植被指数植被覆盖水土流失植被结构
- 基于属性识别模型的退耕地土壤水分综合评价被引量:3
- 2010年
- 运用基于熵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对延河流域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水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从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水分的变异趋势来看,受耕作和施肥影响,退耕初期,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随着退耕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总体呈下降趋势,表层的土壤水分比深层的土壤水分更快地损失了,土壤水分变异系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各土层土壤水分指标权重变化程度有很大差别,变异程度相当的土层之间土壤水分权重大小会随着退耕年限的变化发生反转。不同退耕年限土壤水分属性测度值均未达到速效水平,大部分处于难效水平。说明研究区土壤水分贫乏,有必要提高该地区的土壤水分水平。属性识别模型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主观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直观实用,能为土壤水分综合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焦峰温仲明安韶山
- 关键词:属性识别模型退耕地熵权土壤水分综合评价
- 延河流域自然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的比较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的问题,比较了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探寻人工植被退化的原因,为延河流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共采集57个气象站点1980-2000年的气候数据,并根据降雨和温度变化,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测定了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及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自然植被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及相应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延河流域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西北向东南呈现逐渐递增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总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生长季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同气候区的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随坡位和坡向的变化差异均很大。以自然植被为参照,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最大超载可达30 425.83g/m2,最小超载为118.93g/m2,平均为6 668.00g/m2,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明显超出了自然状态下所能承载的范围。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植被土壤水分最大亏缺量可达80.5g/kg,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超载引起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自然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层,进而导致人工植被群落的衰退或死亡。【结论】生物量超载是引起土壤水分耗竭、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植被恢复重建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特定立地环境条件下潜在生物量的制约,而不是盲目地选择不适宜的物种。
- 张春梅焦峰温仲明林坤王信增
- 关键词: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