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024)

作品数:3 被引量:48H指数:3
相关作者:王金秋潘连德甘华臣宋超朱华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地理分布
  • 1篇多糖
  • 1篇英文
  • 1篇史氏鲟
  • 1篇受精
  • 1篇受精卵
  • 1篇松江鲈
  • 1篇松江鲈鱼
  • 1篇胚胎
  • 1篇胚胎发育
  • 1篇鲈鱼
  • 1篇历史变迁
  • 1篇孵化

机构

  • 2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北京市水产科...

作者

  • 2篇王金秋
  • 1篇牛翠娟
  • 1篇甘华臣
  • 1篇成功
  • 1篇朱华
  • 1篇宋超
  • 1篇潘连德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5
2004年
通过对上海松江鲈驯养繁育基地松江鲈鱼自然产卵受精及人工授精所得受精卵的群体试验观察 ,描述了受精卵的发育过程 .松江鲈鱼刚产出的卵为淡黄、橘黄、橘红和淡红色等多种颜色 .卵内有很多油球 ,显微镜下观察油球总是旋转到卵的上方 .卵为粘性卵 ,遇水很快粘结成块 .松江鲈鱼卵受精后 8~ 10h胚盘隆起 ,之后 1d内细胞多次分裂进入桑椹期 .在卵受精后第 1天和第 4天分别到达囊胚期和原肠期 .第 7天胚体的脑开始分化 .第 11天体节出现 .第 16天消化道已经形成 ,但不连通 .第 17天胚体已可在卵内活动 .受精卵在水温 13.7~ 16 .2℃下 2 3d即可破膜孵出 .同时对孵出 6d内的仔鱼进行了观察 .研究结果可为松江鲈鱼的大规模育苗生产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
王金秋潘连德梁天红甘华臣
关键词:松江鲈鱼受精卵胚胎发育孵化
不同多糖对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英文)被引量:7
2009年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不同多糖后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差异。分别将4种不同来源的多糖(壳聚糖、水苏糖、酵母聚糖和米糠脂多糖)腹腔注射到史氏鲟体内,注射9d后,观测血液中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α-naphthyl acetate esterase, ANAE)阳性率、血清溶菌活性(Bacteriolytic activity)和血清旁路补体途径溶血活性(ACP hemolytic activity)。结果显示壳聚糖(Chitosan)在几种多糖中免疫刺激作用最强。壳聚糖组与对照组相比,所有的免疫指标活性均有显著提高。壳聚糖组ANAE活性和溶菌活性与其他实验组相比也有显著提高。水苏糖(Stachyose)组、酵母多糖(Yeast polysaccharide)组和脂多糖(LPSR)组与对照相比血清旁路补体途径溶血活性增强,而对ANAE活性和溶菌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宋超牛翠娟朱华
关键词:史氏鲟多糖
淞江鲈在中国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被引量:6
2010年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隶属于鲉形目杜父鱼科淞江鲈鱼属,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该物种属暖温性底层小型肉食性降海洄游鱼类,曾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常见,但近几十年来在许多地区却难以找到其踪迹。为查明其分布区的历史变化,1999年开始,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和标本馆藏,结合实地考察,比较分析了有记载以来中国境内淞江鲈种群地理分布的历史变迁。结果显示,历史上,淞江鲈广泛分布于环太平洋的渤海、黄海、东海沿岸及与之相通的河流中。文献资料记载的分布区涵盖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7省和天津、上海2市;馆藏标本记录的仅涵盖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5省和天津、上海2市;实地调查的现有种群分布区已退缩为辽宁、山东、浙江3省。造成淞江鲈种群分布区减小的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干扰导致环境污染、洄游通道受阻、产卵场破坏等,致使其生存生境质量显著下降,甚至丧失,以至于其无法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基于目前的状况,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该物种的拯救工作,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使得该物种免遭灭绝之厄运。
王金秋成功
关键词:地理分布历史变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