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7012)
-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坚汪卫国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南海中部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常量元素组分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
- 2011年
- 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中常量元素组分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陆坡—深海盆区的表层沉积物和2根柱状样进行了SiO2、Al2 O3、Fe2 O3、TiO2、K2 O、MnO、P2 O5、CaCO3等常量元素组分及生物硅(BSi)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SiO2、Al2 O3、Fe2 O3、TiO2、K2 O等与陆源碎屑矿物有关的常量元素组分含量的变化主要受生源CaCO3含量的控制,而CaCO3的含量,则受水深的控制.CaCO3含量与水深的关系表明,研究区CaCO3临界补偿深度约为3 800 m.受底层洋流的控制,研究区海山附近硅质生物碎屑局部富集,并稀释其他元素含量.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的MnO和P2O5含量的分布规律不同于其他常量元素组分,其中,Mn可能部分交代CaCO3中的Ca,P2O5部分可能为海底超基性岩海解来源的.2根柱样的地球化学变化特征显示,晚更新世以来,南海中部CaCO3临界补偿深度以浅海底沉积物中除Mn和P以外的其他各常量元素含量受生源CaCO3含量的影响,而在CaCO3临界补偿深度以深的海域,则受BSi含量的影响.南海中部沉积物柱样中的CaCO3和BSi含量变化与全球变化有关,可作为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代用指标.
- 汪卫国陈坚
- 关键词:海洋化学南海中部晚更新世沉积物影响因素
- 南海中部沉积物颗粒组分特征被引量:4
- 2013年
- 为研究南海中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海洋信息,对南海中部中沙以南的陆坡和海盆区表层沉积物及分别位于陆坡和海盆的2根柱样进行了粒度、扫描电镜、CaCO3和生物硅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中部沉积物由三类颗粒组分构成,其中,第一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在5~10μm之间,主要由陆源矿物碎屑组成;第二类组分的峰值粒径在40~70μm之间,主要由有孔虫和硅藻组成;第三类颗粒组分的峰值粒径>400μm,由生物骨骼碎屑组成.这三类颗粒组分中第一类在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均存在,第三类则随机分布,第二类颗粒组分多以有孔虫为主,其含量受水深控制.在南海中部碳酸钙临界补偿深度[Dc(CaCO3)]以浅的陆坡区,因有孔虫含量较多,沉积物粒度曲线多为双峰形态,而在Dc(CaCO3)值以下的海盆区,因大部分有孔虫被溶解,沉积物中第二类颗粒组分为含量相对较低的硅藻,沉积物粒度曲线呈单峰或双峰形态.无论是陆坡区还是海盆区的柱样沉积,其平均粒径、第二类颗粒组分含量的变化均反映了有孔虫或硅藻含量的变化,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南海中部古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
- 汪卫国陈坚
- 关键词:海洋地质学沉积物粒度古生产力南海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