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109) 作品数:7 被引量:73 H指数:5 相关作者: 许百男 武琛 王芙昱 刘磊 孙正辉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医院 北京工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 保定市科技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超高场强磁共振在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缺血性脑卒中已经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的疾病[1]。磁共振成像( MRI)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工具。MRI由于具有非侵袭性并且可以在活体组织中进行对比增强成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之中。小鼠脑动脉环的组成和脑血管解剖特点接近人类,而且几乎所有大型动物上观测的指标均可在用小鼠建立的模型上观测到,小鼠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种系同质性、纯合性好的优势,因此小鼠是模拟人类局灶性脑缺血的理想模型动物。但小鼠体积较小,进行磁共振扫描需要较高的信噪比( signal to noise ratio,SNR)才能得到较理想的磁共振影像,因此利用超高场强的磁共振扫描仪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超高场强磁共振( ultra-high field MRI,UHF MRI)的发展及其在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进行回顾与分析。 赵强 朱伟杰 卜博 佟怀宇 许百男 杨冬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高场强 小鼠 缺血性脑卒中 磁共振扫描仪 磁共振影像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39 2015年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血肿清除与开颅手术血肿清除的疗效和预后。方法总结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4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神经内镜清除血肿(89例)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7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1周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住院天数和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s(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的差异。结果内镜组与开颅组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肿清除率:内镜组90.3%±5.6%,开颅组82.1%±8.3%(P<0.01);手术时间:内镜组(1.7±0.8)h,开颅组(5.1±1.6)h(P<0.01);手术失血量:内镜组(94.4±99.1)ml,开颅组(610.7±612.7)ml(P<0.01);术后1周GCS评分:内镜组11.6±3.3,开颅组8.4±4.5(P<0.01);住院时间:内镜组(11.9±7.2)d,开颅组(13.3±8.7)d(P<0.05);术后6个月m RS评分:内镜组3.2±1.8,开颅组4.1±1.6,内镜组患者预后显著优于开颅组患者(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技术可行、微创高效,能够改善病人的手术疗效和预后。 徐兴华 陈晓雷 刘磊 武琛 张军 许百男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内镜 微侵袭神经外科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局灶性脑缺血的发病机制。本课题组对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最常用的线栓插入法、开颅手术电凝闭塞法、光化学诱导法、栓子栓塞法分别进行综述介绍。 赵强 朱伟杰 王芙昱 佟怀宇 许百男关键词:小鼠 局灶性脑缺血 脑梗死 基于CTA影像数据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流固耦合力学模型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建立基于CTA影像数据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流固耦合力学模型。方法用MIMICS软件读取1例患者颅内动脉瘤影像CTA影像DICOM数据,进行三维实体重建。应用ANSYS+CFX软件进行流固耦合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了模型的敏感性,并与刚性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建立了个体化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流固耦合模型,直观地模拟动脉瘤壁剪切力以及瘤壁变形的变化过程,可以输出压力、剪切力、范-米斯氏应力和壁变形程度等结果。小杨氏模量可以导致壁较大的变形,壁厚则变形程度小。与刚性模型比较,相对于壁剪切力和血流速度,压力变化不大。结论流固耦合模型比刚性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模拟的结果有利于进行动脉瘤发生、生长及破裂的研究。 王芙昱 许百男 孙正辉 刘磊 武琛 张小军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破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5年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是由动脉管壁变薄、扩张所引起的动脉疾病。在组织病理学上,动脉瘤起源和生长的本质是血管壁内弹性膜消失,中膜变薄和随之而来的重塑及细胞外基质蛋白的降解[1]。在美国近5%的人口(约有1 500万人)每人至少有一个IA,这些IA每年约有0.2%(3万人/年)破裂从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王文鑫 许百男 孙正辉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发病机制 巨大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分析和评价应用动脉瘤孤立联合架桥、颈内动脉近端阻断以及单纯动脉瘤孤立等方法处理巨大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3年3月手术治疗23例巨大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男性3例,女性20例;年龄24 ~68岁,平均54.7岁.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并行球囊闭塞试验(BOT)评价代偿情况.根据BOT的结果,分别选择了动脉瘤孤立联合高流量架桥、单纯动脉瘤孤立或颈内动脉起始端阻断治疗.患者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CT灌注成像等检查.术后定期随访复查DSA或CT血管造影.结果 17例患者进行了动脉瘤孤立联合高流量血管架桥,1例单纯动脉瘤孤立,5例为颈内动脉近端阻断.术后早期4例症状改善,9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10例患者症状同术前.2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术后随访3~75个月;末次随访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19例,3分1例,1分1例.结论 对于巨大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根据术前BOT、术中电生理及CT灌注的充分评估结果,分别选择动脉瘤孤立联合血管架桥或单纯颈内动脉近端阻断会取得好的疗效. 王芙昱 孙正辉 许百男 武琛 姜金利 姜燕 薛哲 彭定伟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颈内动脉 海绵窦 神经外科手术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评估与治疗决策 被引量:8 2014年 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破裂风险评估和处理决策仍存广泛争议。本文从病人因素、动脉瘤因素、治疗风险因素等方面综述目前关于UIA破裂风险和治疗决策评估的研究进展,详细评价相关风险因素的预测价值,进一步强调需行个体化多因素评估,在破裂概率和治疗风险之间综合权衡以做出适宜的决策和选择。 马宏伟 许百男关键词:颅内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