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2-3037)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2-3037)
- 作品数:31 被引量:305H指数:13
- 相关作者:杜军保张清友邢更彦王五洲翟磊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武警总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体外冲击波对人成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干预人成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后细胞形态、生长、增殖、分化的变化。
- 江明邢更彦井茹芳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冲击波干细胞增殖成体分化细胞形态
- 体外冲击波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力化学信号转导机制被引量:13
- 2007年
- 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因患者不必住院、并发症少、治疗周期短、风险低、治愈率高,已成为骨科领域一种新的非侵人性治疗方法。其不仅用于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足底筋膜炎等顽固性骨肌病变,近年来还用于治疗骨不连及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较好效果。ESWT成骨不仅局限于震波治疗部位,骨缺损周围都可见到很明显的新骨形成,因此,我们认为ESWT成骨的机制不仅为造成局部的微骨折,更可能是诱导骨髓问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在缺损部位的成骨分化,即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作用于人体,通过力化学信号转导产生生物学效应,达到组织细胞再生及修复的功能。
- 翟磊邢更彦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疗法信号转导机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
- 髓芯减压并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同时,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其疗效观察。方法根据ARCO分期,选取早期股骨头坏死病例19例,其中I期8例,II期6例,III期5例,在实施髓芯减压术的同时植入体外分离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经1年随访及磁共振检查,股骨头坏死体积由31.88%降至13.18%,Harris评分显著提高。结论髓芯减压并自体干细胞移植安全、有效,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选择。
- 王五洲邢更彦张可超麻立刚白晓东李冰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干细胞移植
-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QT离散度分析被引量:10
- 2003年
- 目的 了解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对 2 4例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及 18例健康儿童的QTd 进行测量。结果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QTd、QTcd、QTmax较对照组显著增大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QTd 明显延长。QTd 的分析对了解血管迷走性晕厥患儿的心电生理特点、辅助临床对晕厥患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石琳杜军保张清友
-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QT离散度儿童心电生理
- 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战士训练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探讨战士训练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发病机制及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的疗效。方法ARCO分期Ⅰ-Ⅲ期的股骨头坏死战士(排除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者)108例,男86例,女22例,年龄18-25岁,由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法。其中50例采用ESWT联合钻孔减压术治疗,于钻孔减压术后第2天将9-12kV(0.16-0.22mJ/mm^2)的体外冲击波作用于患处,治疗后6、12个月复查双髋X线、MRI及髋关节Harris评分(HHS)。58例患者采用单纯钻孔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两组中均无ANFH恶化。ESWT治疗后ARCOⅠ、Ⅱ、Ⅲ期病例股骨头坏死区分别减小了22.9%、32.8%、34.3%,其中ARCOⅡ、Ⅲ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钻孔减压治疗组(P〈0.01)。治疗后6、12个月复查显示,ESWT联合钻孔减压治疗组HHS升高较早、较快,由54.2分分别升至90.2、83.2分,疗效优于单纯钻孔减压治疗,其中ARCOⅡ、Ⅲ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钻孔减压治疗组(P〈0.01)。结论ESWT对早中期ANFH疗效显著,有望在临床治疗骨肌系统慢性损伤性训练伤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 翟磊邢更彦姜川李冰赵哲王旭明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疗法军事人员
- 阿替洛尔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QT离散度影响被引量:3
- 2004年
- 石琳杜军保张清友
- 关键词:阿替洛尔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QT离散度
- 体外冲击波疗法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被引量:48
- 2005年
- 江明邢更彦白晓东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疗法骨科领域骨折延迟愈合疗效显著非侵入性网球肘
- 冲击波干预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_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表达的动态观察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动态观察体外冲击波干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表达骨细胞生长因子和酶联信号分子的影响,探讨其诱导成骨的机制。方法将5kV、100频次的体外冲击波作用于第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隔代观察(P3-P1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计数阳性率。结果5kV的体外冲击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显著;干预后的P3代hMSCs胞浆内即出现黄染颗粒,pERK1/2弱阳性;对照组仅P9代个别hMSCs阳性(P<0.01)。干预组P9代hMSCs中pERK1/2活跃,TGF-β1出现强阳性表达(72.2%),随后开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干预后pERK1/2被激活,TGF-β1参与了hMSCs增殖后期ERKs酶联信号活动。
- 王五洲邢更彦张可超张瑞强姜川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 不明原因晕厥儿童血流动力学反应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被引量:18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晕厥儿童在直立倾斜试验中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及其分布,研究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与其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对100例不明原因晕厥儿童均进行直立倾斜试验(HUT)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并根据其在实验中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分为血管迷走性反应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反应型、体位性低血压反应型及正常血流动力学反应型4种类型,研究其分布及比较其临床特征。结果100例不明原因晕厥患儿HUT中,50例(50%)出现经典的血管迷走性反应型,33例出现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反应型(33%),15例出现正常反应型(15%),2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反应型(2%)。其中在50例血管迷走性反应型中,31例为血管抑制型(31%),12例为混合型(12%),7例为心脏抑制型(7%)。血管迷走性反应型及体位性心动过速反应型的患儿平均年龄大于正常血流动力学反应型的患儿(12±2vs10±3,P<0·01;12±2vs10±3,P<0·01);各种血流动力学类型之间男女性别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各种血流动力学类型之间病程的比较亦没有显著性差异;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反应型患儿的晕厥次数显著少于血管迷走性反应型及正常反应型患儿(1±1vs3±3,P<0·01,1±1vs3±2,P<0·01);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反应型基础心率显著快于血管迷走性反应型及正常反应型患儿(81±7vs71±9,P<0·01,81±7vs74±7,P<0·01);基础血压在各种血流动力学类型之间比较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发病年龄、性别、病程长短、晕厥次数、基础心率及基础收缩压和舒张压,在血管迷走性反应各亚型之间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明原因晕厥儿童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可表现出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类型,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类型之间与其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联。
- 张清友杜军保李万镇陈建军
- 关键词:晕厥儿童血流动力学临床表型
- 晕厥儿童病因学及其临床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1
- 2007年
- 目的分析晕厥儿童的病因分布并对各种病因晕厥儿童的临床特征加以分析,以提高其诊断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以"晕厥"为主诉的15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自主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是晕厥患儿的最常见的病因,占所有患儿的65.6%。其次为心源性晕厥,占所有患儿的6.5%。此外,还包括精神性疾病、神经源性及代谢性疾病导致的晕厥。自主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精神性晕厥患儿多见于青春期女孩,发病年龄大于心源性、神经源性及代谢性疾病导致的晕厥患儿(均 P<0.05);心源性及精神性晕厥患儿的晕厥发作次数则显著多于自主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神经源性及代谢性疾病导致的晕厥患儿(均 P<0.05)。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儿的晕厥次数及晕厥发生时的体位对判断晕厥病因具有重要的意义(P<0.05)。心电图的检查对发现心源性晕厥儿童具有重要意义。其他检查包括脑电图、Holter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精神学评估在寻找晕厥儿童病因方面的意义有限。直立倾斜试验对诊断及鉴别诊断自主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导致儿童晕厥的病因众多,可选择的辅助检查也有多种,但详细的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晕厥儿童的基础。
- 张清友杜军保秦炯陈永红李万镇包新华
- 关键词:晕厥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