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IAP09312)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孙照渤曾刚林朝晖李春晖邓伟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学
  • 1篇温度异常
  • 1篇环流
  • 1篇环流异常
  • 1篇海表
  • 1篇海表温度
  • 1篇海表温度异常
  • 1篇厄尔尼诺
  • 1篇厄尔尼诺事件
  • 1篇NCAR
  • 1篇SSTA
  • 1篇大气环流
  • 1篇大气环流异常

机构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3篇曾刚
  • 3篇孙照渤
  • 2篇李春晖
  • 2篇林朝晖
  • 1篇倪东鸿
  • 1篇李忠贤
  • 1篇朱艳峰
  • 1篇邓伟涛

传媒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不同海域SSTA对东半球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对比ERA-40再分析资料,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东半球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均能模拟出索马里、120°E和150°E越赤道气流在1970年代中后期由弱变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模拟的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关系均与观测结果较一致,而热带外海表温度驱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未能模拟出此年代际变化现象,表明全球、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及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均对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热带太平洋是关键海区;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年代际背景变化密切相关,当热带太平洋处于暖(冷)背景年代,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从北到南呈"+、-、+"("-、+、-")"三明治"式距平分布,有利于赤道东太平洋南北两侧产生一对距平反气旋(气旋),然后可能通过"大气桥"的作用,与热带印度洋赤道南北两侧的一对距平气旋(反气旋)联系起来,从而引起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增强(减弱)。
曾刚孙照渤邓伟涛林朝晖李春晖
关键词:气候学数值模拟年代际变化海表温度异常
东亚夏季风的自然变率——NCAR Cam3模拟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季节循环的全球观测海表温度及海冰驱动NCAR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100a模拟结果,通过定义东亚夏季风指数,分析了模拟的大气内部变化中东亚夏季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模拟的东亚夏季风自然变率主要表现为3—7a较显著的年际周期,并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弱夏季风年代,亚洲大陆海平面气压增强,日本附近及东亚沿海地区海平面气压降低;500hPa位势高度上,欧洲地区为负高度距平,里海附近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日本及其以东太平洋为负高度距平,易形成类似欧亚(EU)型的遥相关波列。在强夏季风年代,其环流异常分布基本与弱夏季风年代相反。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变化与夏季大气内部500hPa高度场上EU型遥相关波列的关系密切。
曾刚孙照渤林朝晖朱艳峰李春晖
关键词:数值模拟年代际变化
CAM3模式模拟厄尔尼诺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CAM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3)模式中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原方案和改进方案,利用观测海温驱动CAM3模式进行气候模拟,以分析模式对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采用CAM3模式海气湍流通量参数化改进方案,模式能够更好地模拟出由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北太平洋和北美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尤其是对厄尔尼诺年冬季阿留申低压强度和与PNA遥相关型有关的500hPa位势高度异常的模拟。
李忠贤孙照渤倪东鸿曾刚
关键词:厄尔尼诺事件大气环流异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