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年度重点科研项目(11070303026)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宋江华汪承刚赵颖张慧张灵凤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淮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年度重点科研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塌菜
  • 3篇乌塌菜
  • 2篇种质
  • 1篇雄性不育
  • 1篇雄性不育种质
  • 1篇育性
  • 1篇育性鉴定
  • 1篇育种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 1篇种质资源
  • 1篇露地
  • 1篇露地越冬
  • 1篇聚类分析
  • 1篇花粉
  • 1篇花粉发育
  • 1篇分子鉴定
  • 1篇甘蓝
  • 1篇ISSR-P...
  • 1篇ISSR-P...

机构

  • 4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淮南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汪承刚
  • 4篇宋江华
  • 3篇张灵凤
  • 3篇张慧
  • 3篇赵颖
  • 2篇朱世东
  • 1篇戚士全
  • 1篇王素
  • 1篇汪荣锋
  • 1篇卢英杰
  • 1篇平庆江

传媒

  • 1篇园艺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研究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露地越冬春甘蓝新品种‘皖甘8号’被引量:1
2012年
‘皖甘8号’甘蓝是以自交不亲合系9802-6与9701-3杂交育成的露地越冬春甘蓝一代杂种,具有抗寒性和耐抽薹性好,抗黑腐病等特点;叶球紧实,牛心形,单球质量1.2kg;越冬栽培生育期145d;适合我国黄河以南地区,尤其长江流域作越冬春甘蓝种植。
汪承刚宋江华朱世东王素平庆江卢英杰戚士全汪荣锋
关键词:甘蓝露地越冬
安徽乌塌菜种质资源形态特征多样性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对安徽省乌塌菜48份材料17个形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安徽乌塌菜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变异系数8.67%~55.33%。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7个性状综合为6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30.998 2%,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29.208 2%。叶柄长、展幅、株型、叶片长、外叶色、叶面皱缩度、心叶色、叶片数等8个形态性状累积贡献率达到71.821 5%,可反映出乌塌菜形态性状的基本信息。基于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把48份材料聚为3大类,第1类14份材料,第2类25份材料,第3类仅9份材料,同一类群包括不同地方的品种。本研究为发挥安徽乌塌菜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质资源创新及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依据。
赵颖宋江华汪承刚张灵凤张慧
关键词:乌塌菜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乌塌菜雄性不育种质的细胞学与分子鉴定
乌塌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var.rosularis)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为异花授粉作物,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目前生产上使用...
宋江华朱世东张灵凤张慧赵颖汪承刚
关键词:乌塌菜雄性不育花粉发育育性鉴定
文献传递
乌塌菜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被引量:9
2013年
为获得乌塌菜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采用单因素浓度梯度试验和正交优化设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引物浓度、dNTP浓度、Mg2+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对PCR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退火温度和循环数进一步优化,最终确立了适合乌塌菜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和程序。即20μL PCR反应体系含:30 ng模板DNA,0.50μmol.L-1引物,0.25 mmol.L-1 dNTP,1 mmol.L-1 Mg2+,1.0 U Taq DNA聚合酶。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30 s,50℃退火1 min,72℃延伸90 s,35个循环;72℃延伸7 min,4℃保存。这一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对乌塌菜进行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奠定了基础。
宋江华赵颖汪承刚张灵凤张慧
关键词:乌塌菜ISSR-PCR正交设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