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21-02)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21-02)
- 作品数:41 被引量:344H指数:11
- 相关作者:方贻儒苑成梅洪武李则挚陈俊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湖南省脑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当前有和无自杀观念的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特征的比较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对当前有和无自杀观念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方法按最近1周有无自杀观念将32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自杀观念组(n=59)和无自杀观念组(n=268),比较其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并对自杀观念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自杀观念组的目前年龄、首次发病年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和HAMD-24的绝望感条目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观念组(P<0.05),自杀观念组的精神病性症状(OR=4.03,P<0.05)、不典型症状(OR=7.53,P<0.01)和躯体疾病共病(OR=11.19,P<0.01)明显多于无自杀观念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17总分(OR=1.19,P<0.01)、绝望感(OR=2.13,P<0.01)、不典型症状(OR=1.44,P<0.05)和躯体疾病共病(OR=2.84,P<0.05)与自杀观念相关。结论有自杀观念的难治性抑郁症具有一定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应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 吴志国陈俊苑成梅王勇洪武张晨李则挚易正辉韩永华陶明郑洪波张帆郭田生吕永良谢世平方贻儒
-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自杀观念
- 难治性抑郁症脑局部葡萄糖代谢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索难治性抑郁症的脑局部葡萄糖代谢模式。方法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和8名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18F氟-代脱氧葡萄糖(PET/FDG)扫描,利用参数统计图(SPM2)方法分析组间脑局部代谢差异。结果患者组的双侧额中回、左侧眶额皮质、左顶下小叶、左腹侧前扣带回、右侧额下回、右颞上回和颞中回以及双侧背侧前扣带回FDG代谢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左侧中央前/后回、右侧额内侧回、右颞极、右岛叶以及双侧小脑等脑区代谢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存在旁边缘系统代谢增高和皮质代谢降低的交互性改变的异常代谢模式。
- 吴志国方贻儒谢斌孙晓光司明珏万良荣陈俊苑成梅
- 关键词:抑郁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葡萄糖代谢
-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及功能性神经影像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0年
-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工作记忆及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征,有助于临床医师重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及其治疗,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疾病负担。文章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及其功能性神经影像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陈俊方贻儒
-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工作记忆神经影像学
- 难治性抑郁症认知性电位P_(300)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研究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性电位P300特点,探讨其认知功能缺陷可能的电生理学机制。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刺激采用纯音"Oddball"诱发模式,对5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和52名正常人进行了认知性电位P300检测。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难治性抑郁症组P300基本波形变异大,稳定性差。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难治性抑郁症组的非靶指标均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非靶N1潜伏期t=3.970,P<0.01,波幅t=-2.524,P<0.05;非靶P2潜伏期t=3.263,P<0.01,波幅t=-3.937,P<0.01)。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难治性抑郁症组的靶指标除了靶P2和靶N2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均表现为潜伏期显著延长和波幅显著降低(靶N1潜伏期t=4.790,P<0.01,波幅t=-2.151,P<0.05;靶P2潜伏期t=4.692,P<0.01;靶N2潜伏期t=9.601,P<0.01;靶P3潜伏期t=9.935,P<0.01,波幅t=-5.680,P<0.01)。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领悟等认知功能的损害可能更为严重,P300有可能是难治性抑郁症特定的脑电生物学标志。
- 王勇方贻儒陈兴时陈俊吴志国苑成梅楼翡璎梁建华陈冲洪武易正辉胡莺燕曹岚李则挚黄佳
-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P300生物学标志
- 难治性抑郁症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Bcl-2 mRNA表达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外周血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 lymphoma Leukemia-2,Bcl-2)的表达及其在抗抑郁治疗后的变化。方法纳入TRD 23例、非TRD 26例与正常对照51名,抑郁症患者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法检测治疗前后抑郁症与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Bcl-2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抑郁症组Bcl-2基因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1.845±1.234)vs.(3.422±2.204)](P<0.01);TRD组Bcl-2基因表达低于非TRD组及正常对照组[(1.361±0.731)vs.(2.273±1.431)vs.(3.422±2.204)](F=11.468,P<0.01);TRD组和非TRD组患者经抗抑郁治疗后,HAMD量表平均减分率分别为62.23%和82.97%;TRD组经抗抑郁治疗后,Bcl-2基因表达(1.797±1.035)显著上升(P<0.01),而非TRD组治疗后(2.623±1.785)基因表达上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cl-2基因表达下降可能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难治性抑郁症的Bcl-2表达水平下降更为明显,经抗抑郁治疗后Bcl-2表达水平上升。
- 洪武胡莺燕李则挚苑成梅易正辉陈俊吴志国黄佳曹岚禹顺英刘晓华彭代辉江开达方贻儒
-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基因表达
- 神经类固醇在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2008年
- 有关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涉及5-羟色胺(5-HT)能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近年来,神经类固醇在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也成为抑郁症的研究热点之一。大脑是类固醇激素的重要靶器官之一,该激素在大脑的发育、生长、成熟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 汪作为方贻儒
- 关键词:病理机制抑郁症类固醇激素5-羟色胺靶器官
- 抑郁症神经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07年
- 抑郁症是一种病因相当复杂的疾病,近年来发现抑郁症患者在神经生化方面有许多改变。该文就近年来在抑郁症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和转运蛋白、G蛋白和第二信使系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王勇方贻儒
-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递质G蛋白第二信使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
- 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 研究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375例TRD患者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文拉法辛组、米氮平组、帕罗西汀+利培酮组、帕罗西汀+丙戊酸钠组、帕罗西汀+丁螺环酮组、帕罗西汀+曲唑酮组及帕罗西汀+甲状腺素组共8组进行双盲对照治疗8周,分别于基线、8周末评定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于基线、4周末及8周末评定健康调查问卷(SF-36)及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结果 8组SDSS8周末评分与基线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SF-36社会功能因子分4周末、8周末与基线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SF-36社会功能因子分(除外帕罗西汀组、文拉法辛组)8周末与4周末比较、8周末减分与4周末减分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8组SDSS8周末减分[帕罗西汀+利培酮组(7.05±6.39)分、米氮平组(6.53±4.75)分、帕罗西汀+甲状腺素组(5.14±4.94)分、帕罗西汀组(5.13±4.94)分、帕罗西汀+曲唑酮组(5.00±4.94)分、帕罗西汀+丙戊酸钠组(4.60±4.09)分、文拉法辛组(4.57±4.18)分、帕罗西汀+丁螺环酮组(4.24±4.95)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2.076,P=0.038).两两比较帕罗西汀+利培酮组分别与文拉法辛组、帕罗西汀+丙戊酸钠组及帕罗西汀+丁螺环酮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米氮平组与帕罗西汀+丁螺环酮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SDSS8周末减分与HAMD-17基线分、HAMD-17 8周末减分及本次病期相关.结论 8种药物治疗方案均能显著改善TRD患者的社会功能,但改善程度、改善时序不一;影响社会功能恢复的因素主要是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药物疗效及本次病期.
- 卢卫红苑成梅易正辉汪作为陈俊吴志国洪武胡莺燕曹岚方贻儒
-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药物治疗方案社会功能
- 外周血白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检测亚综合征抑郁组(60例)与健康对照组(60例)外周血白细胞BDNF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定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亚综合征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BDNF基因在外周血表达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HAMD17评分的关系.结果 (1)亚综合征抑郁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0.15±0.07,健康对照组为0.25±0.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2,P<0.01);(2)亚综合征抑郁组BDNF表达水平与HAMD17评分呈非常显著负相关(r=-0.840,P<0.001).结论 亚综合征抑郁及其严重程度与BDNF基因低表达可能相关.关键词:抑郁综合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
- 李则挚禹顺英洪武汪作为苑成梅易正辉黄佳王勇陈俊胡莺燕曹岚方贻儒
- 关键词:抑郁综合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基因表达
- 精神分裂症抑郁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07年
- 精神分裂症抑郁指在精神分裂症的整个病程中(包括早期、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所出现的抑郁情绪、抑郁症状或抑郁综合征,一般程度为轻到中度,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较严重的抑郁,是分裂症患者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症状早在上世纪初就有学者报告,但目前精神分裂症的识别与治疗仍广泛关注于阳性症状,其次是阴性症状和认知、社会功能缺损等,精神分裂症抑郁尚未引起精神科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外关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的研究进展作_综述。
- 汪作为方贻儒张少平
- 关键词:抑郁情绪抑郁症状抑郁综合征阳性症状阴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