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2)
- 作品数:35 被引量:430H指数:13
- 相关作者:栾锡武高金耀李春峰吴招才张亮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南海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1.引言南海南北长约2900km,东西宽约1600km,总面积约350×10~4km,南海是西太平洋大陆边缘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边缘海。位处印-澳、欧亚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汇聚的中心,四周又包含了大陆边缘的三大
- 王静栾锡武
- 关键词:地质模型动力学机制构造应力场
- 文献传递
- 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IODP建议书735-Full介绍被引量:20
- 2009年
- 南海的形成揭示了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的复杂模式,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关于基底岩石和深海盆沉积层的精确年代数据还很缺乏,这使得对南海张裂年代的估计存在很大的误差,对张裂机制和历史的各种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同时只有对南海的张裂过程有了精确地分析与刻画,才能更好地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以及它们在印支块体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而向东南挤出、青藏高原隆升中可能起到的作用。2009年正式提交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建议书735-Full建议在南海深海盆内的4个站位上实施钻探。这4个站位分布在南海盆地4个不同的次级构造单元上(南海东北部、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这样的站位设计会确保完成本建议书的整体研究目标,即揭示南海的张裂历史和它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位于南海盆地最东北部的站位有助于确定该区域地壳的属性和验证古南海是否存在,位于西北次海盆的站位可能会提供南海的最早张裂年代,另外2个分别位于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的站位将重点确定2个次海盆的绝对年龄、基底矿物成分与磁化率以及2个次海盆的相对张裂次序。这些站位的水深大约在2910~4400m,钻探深度预计到海底以下大约700~2200m,总的钻透深度为5959m,其中5359m穿透沉积层,另外600m或400m钻入基底。所有这些站位的位置是由已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所确定,目前计划收集更多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以满足IODP对井位调查数据的要求。
- 李春峰汪品先Dieter Franke李家彪Randell Stephenson许树坤Peter Michael周祖翼翦知湣李前裕刘志飞耿建华木村学阎贫丘学林王嘹亮解习农吴时国吴能友
- 关键词:盆地形成海底扩张
- 海底冷泉与水合物的发育对温度场的影响
- <正>1.引言天然气水合物实质上是一种水包气的笼形物,主要形成于低温高压的环境中,外形似冰。石油工业最初关注这类物质是因为它有害于天然气的管道运输。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倍受关注则是因为其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甲烷储量。人们已经...
- 岳保静栾锡武
- 文献传递
- 天然气水合物的上界面
- 1.引言天然气水合物实质上是一种水包气的笼形物,外形似冰,主要形成于低温高压的环境中。早在1810年,科学家就在实验室中合成了水合物,并开展了有关水合物合成条件、分子结构、物理性质等方面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石油工业在...
- 栾锡武
- 南海北部陆坡—洋陆边界热场特征与特提斯缝合带关系
- 1.引言特提斯构造域是除冈瓦纳构造域、欧亚大陆构造域、太平洋构造域之外的又一全球范围的大构造域。其形成是特提斯洋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分分合合造就的,特提斯洋这个独特的、呈喇叭状向东张开的低纬度多岛洋对全球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产...
- 鲁银涛栾锡武
- 文献传递
- 南海构造演化模式:综合作用下的被动扩张被引量:46
- 2009年
-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地质作用十分复杂,至今未能建立一个普遍适用的演化模式,成为南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总结南海构造演化的主要模式,分析各模式建立的依据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通过一个动力源来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是片面的。从南海构造特征分析,结合国外有关大陆岩石圈破裂的研究成果,认为南海海盆主体经历了被动大陆张裂到海底扩张的演化过程。动力源主要是古南海向南俯冲的拖曳力,辅助于南、南东向的地幔流作用。南海北部陆缘广泛存在的高速层,可能是地幔流沿拉张减薄面底侵的结果,因而不同于地幔柱作用引起南海的打开。印度板块碰撞、楔入产生的地幔流,经太平洋俯冲板块的阻挡,最终发生南、南东向流动。印支地块的挤出则对南海西部的拉张具有重要影响。
- 栾锡武张亮
- 关键词:海底扩张地幔流
- 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所揭示的深部构造被引量:42
- 2009年
- 通过对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磁异常数据的化极和上延处理,全面分析了不同构造块体和区域深大断裂的磁异常特征和空间展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化极后的磁异常数据的径向平均振幅谱,反演计算出区域居里等温面的深度分布.研究发现磁异常的化极和上延处理有效地增强了区域构造带(大别造山带、郯庐断裂、钓鱼岛隆起等)的边界特征.计算得到的居里等温面深度在19.6~48.9km之间,平均深约31.7km,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居里等温面明显较深,最深可达35km左右,而其周围区域的居里等温面深约25km,表明了下扬子地区的苏北盆地和南黄海盆地在构造演化以及基底岩性和结构上的独特性.从区域上看,沉积盆地(苏北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深,而周围隆起区(钓鱼岛隆起、浙闽隆起)的居里等温面一般较浅.在火山活动区(琉球岛弧、济州岛周围)以及沿江绍断裂海域部分居里等温面隆升非常明显,表明来自深部强烈的岩浆或其他地热活动.
- 李春峰陈冰周祖翼
- 关键词:居里等温面郯庐断裂带东海陆架盆地
- 渤海构造收缩与沉积充填被引量:5
- 2011年
- 通过对多年的渤海海岸线变化、水深变化、构造、卫星影像和水文等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了渤海构造收缩和沉积充填问题。GPS观测结果清楚地显示渤海正处于构造收缩的过程中;地质记录以及长期验潮站的结果显示渤海海域的海平面正在下降;而地震剖面以及钻井数据则显示渤海盆地的基底沉降自上新世至今已大幅下降,和北黄海相比,目前已经停止沉降。渤海的构造收缩、海平面下降以及基底沉降的停止,这3个因素是决定渤海演化方向的3个关键因素,它们共同奠定了渤海正走向构造关闭的道路。渤海岸线的向海推进、渤海水深变浅作为强有力的地质证据呼应了渤海正在走向关闭的地质进程。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不断向渤海的淤积推进是在渤海必然走向关闭的地质构造背景下进行的,其淤积造陆效果非常明显,从而成为渤海快速关闭的主要因素。预计在400 a后黄河河口和辽河河口可能在渤海对接起来,至此渤海将不复存在;100 a后,莱州湾将被封闭。喜马拉雅山隆升的远程效应导致渤海的构造收缩和大量沉积物通过黄河进入渤海,从而从根本上导致渤海的关闭。从总体效果来说,渤海走向构造关闭的道路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同时也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产生明显变化。
- 栾锡武刘凤孙钿奇李晓芸
- 关键词:沉积充填
- 南海东北部主要断裂的构造演化意义
- 1.南海东北部陆缘的研究意义现今南海北部陆缘为裂谷型被动大陆边缘,经历了中生代俯冲挤压和新生代陆缘裂谷沉降等多次构造活动,广泛发育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远景区。因此,南海北部陆缘的研究对南海的初始张...
- 王健高金耀吴招才汪俊
- 渤海盆地的现今扩张运动被引量:8
- 2009年
- 关于渤海盆地的扩张,前人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是,对渤海盆地现今扩张的主方向,扩张的速率和笵围迄今还不清楚,本文试图探讨之.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网1998~2004年的观测结果,建立了渤海盆地周围地区相对于欧亚板块的速度场.将该区划分为8个块体,建立了各块体的速度模型,得到该区的水平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渤海及周围地区呈现明显的NW-SE方向的双向扩张运动,扩张速率为2.5±1.8mm/a.NW-SE与NE-SW方向扩张范围分别为310 km与410 km.渤海盆地扩张的范围与华北地壳最薄的区域基本一致,这表明上地壳的扩张变形与上地幔的隆升密切相关,岩石圈减薄和岩浆上涌使上地壳发生拉张变形,使渤海地区发育成一个拉张盆地.
- 李延兴马宗晋张静华徐杰张中伏
- 关键词:渤海盆地应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