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90223)

作品数:32 被引量:540H指数:12
相关作者:刘世荣孙鹏森陈志成史作民刘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锐齿栎
  • 5篇锐齿栎林
  • 5篇水分
  • 5篇土壤
  • 5篇暖温带
  • 5篇栎林
  • 5篇温带
  • 4篇亚热带
  • 4篇反射光
  • 4篇
  • 3篇叶片
  • 3篇幼苗
  • 3篇雨林
  • 3篇植物
  • 3篇山地雨林
  • 3篇热带山地
  • 3篇热带山地雨林
  • 3篇饥饿
  • 3篇非结构性
  • 3篇干旱

机构

  • 29篇中国林业科学...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广西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新疆林业科学...
  • 1篇国际竹藤中心

作者

  • 22篇刘世荣
  • 8篇孙鹏森
  • 7篇陈志成
  • 6篇史作民
  • 6篇万贤崇
  • 6篇刘畅
  • 5篇许涵
  • 5篇唐敬超
  • 4篇李意德
  • 4篇陆海波
  • 3篇罗达
  • 2篇刘彦春
  • 2篇刘畅
  • 2篇林明献
  • 2篇梁星云
  • 2篇杨怀
  • 2篇许格希
  • 2篇王一
  • 1篇任海
  • 1篇李超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林业科学研究
  • 3篇林业科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Journa...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广西植物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1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拟气候变暖和林内穿透雨减少对干旱年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土壤呼吸对气候变暖和干旱的响应,阐明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壤碳排放之间的反馈关系。[方法]采用红外辐射增温和林内穿透雨减少技术模拟气候变暖和干旱,通过LI-8100土壤CO2通量测定系统对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进行观测,分析了干旱年不同处理(对照、增温+减雨、增温、减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生长季,以上4种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78、1.84、2.02和2.01μmol·m^(-2)·s^(-1),5 cm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别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的68.2%87.5%和51.0%66.6%。干旱期,以上4种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低于生长季,增温处理降低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但增加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论]干旱年内,土壤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该区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干旱期增温处理引起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限制作用削弱了气候变暖与土壤碳排放之间的正反馈作用。
王一刘彦春刘世荣陆海波
关键词: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速率增温
遮荫处理对灰木莲幼苗叶片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以适生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珍贵树种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为研究对象,对其幼苗叶片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及影响因素在不同遮荫条件下的适应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这种珍贵树种的栽培育苗,以及人工纯林的改造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60%遮荫条件下生长的灰木莲幼苗叶片光饱和净光合速率最高(Amax,6.03μmol m^(-2)s^(-1)),主要是由于60%遮荫条件下的灰木莲幼苗叶片具有最高的最大羧化速率(V_(cmax),32.93μmol m^(-2)s^(-1))及较高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61.83μmol m^(-2)s^(-1))。不同遮荫处理下的灰木莲幼苗叶片PNUE并没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其在不同遮荫条件下的单位面积叶片氮含量(N_(area))及A_(max)会同步变化,核心是其分配到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及生物力能学组分的氮比例(PR及PB)在不同遮荫处理下并没有显著差异。灰木莲幼苗叶片光合系统中捕光组分氮分配比例(PL)会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三个处理下的PL大小顺序为:90%遮荫(0.296 g/g)>60%遮荫(0.216 g/g)>全光(0.132 g/g),但这部分氮比例的提高并不会提高叶片的PNUE。灰木莲幼苗叶片捕光组分氮并不与细胞壁氮、Rubisco氮或者生物力能学组分氮形成协同变化,其随着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的氮比例来源于其他氮库,这种变化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培育灰木莲幼苗时要进行适度遮荫,进行纯林改造时开出的林窗也不宜过大,要选择较为荫蔽的林下环境进行栽植;在遮荫的同时也要适度增施氮肥,以补充因捕光组分氮比例提高而造成的叶片氮消耗。
唐敬超史作民罗达刘世荣
关键词:灰木莲遮荫氮分配
稀有物种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启示被引量:4
2021年
稀有物种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共存与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类群,但对稀有物种在维持森林物种多样性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在梳理和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海南尖峰岭国家级森林生态站的长期监测研究成果,提出了热带亚热带森林自然恢复的“稀有物种调控机制”基本理论框架,探讨其在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原则。
李意德陈洁许涵刘世荣
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天然栎林的能量平衡特征被引量:9
2018年
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仪器观测了我国北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带(河南南阳)的一片锐齿栎天然林的能量通量及常规气象。以一个完整年(2016年10月—2017年9月)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定量分析了此锐齿栎林的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各能量分量的分配特征,并计算了能量闭合度以及波文比。结果表明:锐齿栎林观测期间一整年净辐射为2626.17 MJ/m^2,感热通量为867.1 MJ/m^2,潜热通量为1417.25 MJ/m^2,土壤热通量为-2.60 MJ/m^2,土壤为热源;各能量分量日变化基本呈单峰型曲线,季节变化特征明显。非生长季,锐齿栎林的能量主要分配给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54.18%;生长季,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67.48%。观测期间研究区年降雨量较平均值稍大(1231.8 mm),森林蒸散量为579 mm,仅为降雨量的47%。波文比受森林物候变化影响较大,在非生长季平均值约为2.1,生长季约为0.2。土壤热通量在生长季2017年4—9月份为正值,土壤表现为热汇,其余月份皆为热源。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过程主要受净辐射调控,森林物候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河南宝天曼锐齿栎森林通量观测站全年能量闭合度为67%,在国际同类观测站的范围之内(55%—99%)。不能完全闭合的原因可能与通量源区面积不匹配、计算能量平衡时忽略冠层热存储等有关。
牛晓栋刘晓静刘世荣孙鹏森
关键词:锐齿栎林涡度相关能量平衡
物种多度和径级尺度对于评价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影响:以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为例被引量:8
2016年
研究不同径级尺度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有助于了解不同年龄模式下物种的亲缘关系及其群落系统发育结构;但是关于物种多度对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影响的研究较少。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群落为例,首先在不同径级尺度比较物种多度加权与否分别对4个广泛采用的系统发育指数的影响,继而利用其中2个经过标准化处理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净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NRI)和净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earest taxon index,NTI),结合群落的生境类型来量度不同局域生境条件下不同径级尺度木本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发现:(1)未考虑物种多度加权的系统发育平均成对距离(mean pairwise distance,MPD)指数比考虑物种多度加权的MPD指数显著地高估了群落整体系统发育多样性,且这种现象在小径级尺度(1 cm≤DBH<5 cm)最为明显。因此,在森林监测样地中对于中、小径级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研究中建议考虑物种多度信息。(2)从群落组成整体系统发育结构来看,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在几乎所有径级尺度和生境下均倾向于系统发育发散,且随着径级的递增发散程度趋于明显(NRI<0)。(3)从群落组成局部系统发育结构来看,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在中、小径级倾向于系统发育聚集(NTI>0),而在大径级(DBH≥15 cm)则倾向于系统发育发散(NTI<0)。总之,研究群落系统发育结构时应考虑物种多度的影响以及径级尺度效应。
许格希史作民唐敬超许涵杨怀刘世荣李意德林明献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系统发育多样性径级生境异质性
南亚热带红椎人工林土壤氮循环对模拟减雨的响应
全球降水格局发生了时空改变,季节性干旱不断加剧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土壤氮循环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碳循环、食物供应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降水格局变化可能通过改变土壤氮输入、氮转化和氮输出...
陈琳
关键词:人工林
壳斗科五树种幼苗叶片结构型性状及其相关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通过种子的人工采集、低温沙藏和温室培育后,将幼苗移栽到环境条件相同的同质园中自然生长,研究了中亚热带壳斗科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苦槠(C.sclerophylla)、锥栗(Castanea henryi)、板栗(C.mollissima)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2年生幼苗生长季节的叶面积、叶厚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浓度、叶磷浓度和叶氮磷比7种结构型性状的差异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在5树种幼苗中,锥栗幼苗的叶面积和比叶面积最大、叶氮浓度最高,其叶干物质含量最低;丝栗栲幼苗的叶面积最小、叶氮浓度和叶磷浓度最低;苦槠幼苗的叶厚度和比叶面积最小,其叶干物质含量最高;板栗幼苗则是叶厚度最小;同时5树种幼苗叶片的氮磷比均无显著差异(P>0.1)。(2)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壳斗科5树种幼苗的叶面积与叶氮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并与比叶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叶厚度与比叶面积极显著负相关(P<0.01),其与叶干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并与叶氮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同时与叶磷浓度显著负相关(P<0.05);叶氮浓度与叶干物质含量、叶磷浓度分别为显著负相关(P<0.05)和显著正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壳斗科5树种幼苗叶片的7种结构型性状表现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性,但同一结构型性状的大小顺序和种间差异的显著性不同;同时所有树种幼苗叶片各结构型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显著程度不同。
赵广东李超史作民王兵邓宗富陈和东夏晨
Variation of carbon and nitrogen stoichiometry along a chronosequence of natural temperate forest in northeastern China被引量:9
2018年
Aims Carbon(C)and nitrogen(N)stoichiometry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elemental compositions and coupled biogeochemical cycles in ecosystems.However,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C:N stoichiometry during forest development.The goal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temporal patterns of intraspecific and ecosystem components’variations in C:N stoichiometry and the sca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 and N at different successional stages.Methods Along forest development in a natural temperate forest,northeastern China,four age gradie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ca.10-,30-,70-and 200-year old,respectively,and three 20 m×20 m plots were set up for each age class.Leaves,branches,fine roots and fresh litter of seven dominant species as well as mineral soil at depth of 0-10 cm were sampled.A Universal CHN Elemental Analyzer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 and N concentrations in all samples.Important Findings Intraspecific leaf C,N and C:N ratios remained stable along forest development regardless of tree species;while C,N concentrations and C:N ratios changed significantly either in branches or in fine roots,and they varied with tree species except Populus davidiana(P<0.05).For ecosystem components,we discovered that leaf C:N ratios remained stable when stand age was below ca.70 years and dominant tree species were light-demanding pioneers such as Betula platyphylla and Populus davidiana,whil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age of ca.200 years with Pinus koraiensis as the dom-inant species.C:N ratios in branches and fresh litter did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along forest development stages.C concentrations scaled isometrically with respect to N concentrations in mineral soil but not in other ecosystem components.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leaf has a higher intraspecific C:N stoichiometric stability compared to branch and fine root,whereas for ecosystem components,shift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mainly affect C:N ratios in leaves rather than other components.This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at C and N remain coupl
Xingyun LiangShirong LiuHui WangJingxin Wang
光强和树体大小对锐齿栎树木水、碳平衡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测定锐齿栎在不同光强下不同大小树木的水分状况、光合作用和非结构性碳(NSC)差异,探索光强和树体大小对锐齿栎树木水、碳平衡的影响。【方法】以锐齿栎成年树树冠上部、树冠下部、林下幼树和林窗幼树为研究对象,用PMS1000压力室、LI-6400XT光合仪、PAM-2500荧光仪等仪器分别测定水势等水力参数、气体交换参数、光合光响应曲线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用蒽酮-硫酸法测定不同组织NSC浓度,另外还测定叶片大小、比叶面积、Huber值等叶片和枝条的功能性状。【结果】1)在4个研究对象中,成年树树冠上部的小枝凌晨水势和中午水势均是最低,且叶片气孔密度最大、气孔长度最小;成年树树冠上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暗呼吸速率显著低于林窗幼树。2)成年树冠层上部叶片和韧皮部的总非结构性碳(TNC)浓度显著高于林窗幼树,而木质部TNC浓度显著低于林窗幼树,说明树高造成的水力限制会降低细胞膨压并增大木质部栓塞风险。3)与光有效性低的树冠下部和林下幼树相比,光有效性高的成年树树冠上部和林窗幼树具有更大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补偿点、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尤其是更为遮荫的林下环境显著降低了林下幼树的光合潜能和固碳,叶片和根的TNC浓度显著低于冠层下部叶片和成年树的根。【结论】锐齿栎成年树冠层上部存在明显的水力限制,造成生长下降使得成年树冠层上部叶片和韧皮部的TNC相对积累,而木质部经常性的栓塞修复大量消耗木质部TNC;光照因素对锐齿栎光合作用的塑造起主要作用;林下遮荫环境导致的碳饥饿可能是宝天曼锐齿栎树种难以更新的主要原因。
陈志成刘畅刘晓静万贤崇
基于冠层塔吊原位测定长白山温带阔叶红松原始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光合特征被引量:9
2019年
为了更好地理解温带阔叶红松原始林群落主要树种的生理生态学特征,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模拟预测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首次利用冠层塔吊原位测定了阔叶红松原始林群落4个主要树种成熟大树的CO_2响应曲线,并利用FvCB模型计算了一些重要的光合生理参数.结果表明:红松的光合速率(A)、最大羧化速率(V_(c max))和气孔导度(g_s)均最小,而其气孔对光合的限制性(L_s)最大.水曲柳、蒙古栎和紫椴这3个阔叶树种的光合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叶片面积的V_(c max)大小顺序为:水曲柳(83.2μmol·m^(-2)·s^(-1))、蒙古栎(89.3μmol·m^(-2)·s^(-1))>紫椴(68.4μmol·m^(-2)·s^(-1))、红松(68.8μmol·m^(-2)·s^(-1))(P<0.05),而基于叶片质量的V_(c max)大小顺序为:水曲柳(1.36μmol·g^(-1)·s^(-1))>蒙古栎(1.03μmol·g^(-1)·s^(-1))>紫椴(0.90μmol·g^(-1)·s^(-1))>红松(0.42μmol·g^(-1)·s^(-1))(P<0.05).7—9月,水曲柳和蒙古栎的A值显著降低,而紫椴和红松的A值变化不显著;所有树种V_(c max)都随季节发生显著下降.在温带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的模拟预测中,应该考虑V_(c max)的季节变化.
梁星云刘世荣
关键词:红松阔叶混交林光合能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