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8391910200)

作品数:3 被引量:91H指数:3
相关作者:唐文乔陈文银吴嘉敏郭弘艺魏凯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鱼类
  • 1篇形码
  • 1篇日本鳗鲡
  • 1篇矢耳石
  • 1篇条形码
  • 1篇亲鱼
  • 1篇亲鱼选择
  • 1篇鳗鲡
  • 1篇物种
  • 1篇物种鉴定
  • 1篇系统树
  • 1篇耳石
  • 1篇分子系统
  • 1篇分子系统树
  • 1篇DNA条形码

机构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2篇唐文乔
  • 2篇吴嘉敏
  • 2篇陈文银
  • 1篇周晓犊
  • 1篇刘东
  • 1篇魏凯
  • 1篇杨金权
  • 1篇蒋天宝
  • 1篇刘利平
  • 1篇郭弘艺
  • 1篇高晓阳

传媒

  • 2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DNA条形码的中国鲚属物种有效性分析被引量:37
2010年
分析了150尾刀鲚Coilia nasus、湖鲚C.nasus taihuensis、短颌鲚C.brachygnathus、七丝鲚C.grayii及凤鲚C.mystus个体的COⅠ基因DNA条形码序列变异。结果显示,150条COⅠ基因条形码序列包含63种单倍型,单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100bp和600bp附近。刀鲚、短颌鲚和湖鲚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253%~0.557%之间,显著低于COⅠ基因DNA条形码鉴别不同物种2%的遗传距离阈值,表明这3个群体应为同一物种。但是凤鲚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5.08%,大于2%的鉴别阈值,显示凤鲚两群体可能达到了种或亚种级差异水平。以日本鳀Engraulisjaponicus为外群,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显示,刀鲚、湖鲚和短颌鲚群体聚在一起,未能各自形成单系;凤鲚根据地理分布聚为两支;七丝鲚则聚成单系。研究表明COⅠ基因条形码技术可用于我国鲚属物种的鉴定。
周晓犊杨金权唐文乔刘东
关键词:DNA条形码分子系统树物种鉴定
日本鳗鲡人工繁育研究的进展被引量:11
2011年
从日本鳗鲡亲本的选择、人工催熟催产技术、仔鳗的饵料开发、仔鳗的培育装置及培育方法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在日本鳗鲡繁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日本鳗鲡的人工繁殖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蒋天宝刘利平高晓阳吴嘉敏陈文银
关键词:日本鳗鲡亲鱼选择
基于矢耳石形态特征的中国鲚属鱼类种类识别被引量:46
2010年
分析了中国鲚属鱼类七丝鲚、凤鲚、刀鲚和短颌鲚共4种205尾2龄鱼矢耳石的32个形态特征。对9个可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反映矢耳石体积和基叶大小的第1主成分,以及与反映翼叶大小的第2主成分共同解释了总变异的91.2%,是种类判别的主要依据。对10个比例性状的逐步判别显示,4个种的平均正判率达95.6%,但交互验证结果却显示,刀鲚与短颌鲚间存在着20.1%的误判率,表现出与传统的依据外部形态分类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分析的相似结果。这表明,短颌鲚并非有效种,而是刀鲚的淡水生态型种群,也预示着耳石形态分析在近缘种判别方面的良好应用前景。
郭弘艺魏凯唐文乔吴嘉敏陈文银
关键词:矢耳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