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11B014)
-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敏王洪军谭杰徐美群程丽云更多>>
- 相关机构:佳木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伊玛堪生成发展的文化基础及其历史价值被引量:7
- 2013年
-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 刘敏
- 关键词:赫哲族历史文化价值
-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伊玛堪传承、保护的历史与成就被引量:3
- 2014年
- 作为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的伊玛堪,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与保护,在采录与整理、传承与研究、保护与开发中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与成果,为深入科学有效的传承与开发伊玛堪,实现"伊玛堪说唱"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 刘敏
-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 清代至民国时期三江区域移民对赫哲族社会发展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经所构成的三江区域,自古以来是赫哲族、满族等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清代至民国时期不断有汉族等民族移居该区域,从而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与民族结构、生态环境与语言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传统观念与习俗,这是造成赫哲族逐渐汉化的重大外力。特别是在经济结构上,使赫哲族由历史上较为单一的渔猎经济向渔猎、农业及商品交换经济兼容并存的多元经济转化。
- 刘敏
- 关键词:清代民国时期移民赫哲族
-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以伊玛堪传承为中心被引量:2
- 2014年
- 2011年11月23日,“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黑龙江省的首项世界文化遗产,因一首“乌苏里船歌”而被国人关注的赫哲族再次走入人们视野,对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也受到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对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应如何改进?为此,我们特邀请以刘敏教授为首的佳木斯大学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团队撰写此组文章,分别从伊玛堪保护、传承与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赫哲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保护、挖掘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等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述。希望此组笔谈能够引起同好及相关部门的注意及兴趣,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
- 刘敏
-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
- 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
- 2014年
-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而加强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的工作,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 徐美群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教育赫哲族中心校中国人口
- 赫哲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 2014年
-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一带。赫哲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民族文化元素在赫哲族民众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渐趋下降。
- 程丽云
- 关键词:赫哲族文化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中国人口渔猎文化
- 保护、挖掘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被引量:8
- 2014年
-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赫哲先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赫哲族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挖掘、保护好赫哲族文化资源已显得日益迫切起来。
- 谭杰王洪军
-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赫哲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口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