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JY016)
- 作品数:18 被引量:113H指数:5
- 相关作者:龙莹李蔚王哲慧杨振宁谢静文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 人力资本投入差异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文章基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人力资本投入差异进行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且近年来仍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近十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入差异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观,利用2001-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无论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在区域范围内,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均没有随着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入差异的缩小而降低,主要是由教育资源失衡、学历层次不同、劳动力市场扭曲及歧视性择业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在缩小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力资本投入差异的同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居民比重、统一劳动力市场、引导居民树立正确就业观等,消除其他因素的制约,才能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
- 韩东林付鹏
-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学历层次劳动力市场
- 中国贫困指数的测算与动态分解——基于多维贫困视角被引量:7
- 2018年
- 利用CHNS1999—2010年调查数据,采取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中国多维贫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动态分解。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近年来,除就业维度和教育维度贫困发生率有所上升之外,其他维度贫困发生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医疗保险和收入维度最为明显。第二,多维贫困在1999—2003年间有所恶化,此时返贫人口比重高于脱贫人口比重,2003—2010年间有所改善,此时脱贫人口比重高于返贫人口比重。长期贫困人口比重在1999—2010年间出现显著的下降。第三,早期多维贫困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返贫效应大于脱贫效应,近年来多维贫困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是脱贫效应大于返贫效应,而长期贫困效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较小。
- 龙莹解浩
- 关键词:贫困发生率
-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测算及比较分析——基于北京市城镇居民住户调查微观数据被引量:7
- 2012年
-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两极分化现象凸现。收入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中等收入群体,才能体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强民富",体现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根据1992~2008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住户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部分排序法,对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从绝对量上看,北京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绝对数量偏少;从相对量上看,北京市城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比重上看,北京市还未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大多数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 龙莹
-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分配城镇居民收入
- 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因素维度构建与实证分析——基于1497份实地调查问卷数据被引量:2
- 2013年
- 农民工健康受到各种风险因素的冲击。本文基于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因素评价的1497份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因素构建了个人生活习惯、社会环境、务工单位的劳动保护状况、社会保障、务工中的自我实现感及农民工的精神面貌等六个风险冲击维度;提出并检验了四个有关风险冲击维度的研究假设,考察各风险冲击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比较和分析各维度对农民工健康的影响差异和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农民工健康风险冲击因素的各维度之间具有相关性且均与健康风险正相关,在影响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社会环境、劳动保护的影响大于其它。本研究为有效规避农民工健康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降低农民工健康风险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 魏峰蒋长流
- 关键词:农民工结构方程模型
- 中国家庭收入流动性与收入不平等的实证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本文以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中连续抽取的家庭为样本,从收入流动的视角,用公理化方法和福利评价法,对我国1988—2008年间家庭收入流动性水平与结构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并估计出收入流动对中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的相对收入流动性和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变化及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不同。绝对收入流动性呈上升趋势,而相对收入流动性呈周期变动。绝对收入增长具有"马太效应",相对收入等级流动具有"粘性"。绝对收入流动降低了中长期的绝对收入不平等,但相对收入流动加剧了相对收入不平等。
- 程小纯龙莹
-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
- 城乡内部收入不平等与收入极化的对比分析:1988-2010年被引量:1
- 2015年
- 本文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库(CHNS)1988-2010年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微观调查数据,测算我国城镇与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和收入极化指数,并通过估算历年低、中、高收入群体所占人口的比重,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不同年份间收入不平等指数和收入极化指数各自变动的特点。测算结果表明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和极化程度要高于城镇,农村各收入群体趋向于向低、高收入水平聚集,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减小,而城镇各收入群体则向中等收入水平聚集。这说明城镇内部的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还有待改善,收入调节政策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严峻。
- 龙莹谢静文
-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
-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开放拉姆齐模型的拓展被引量:5
- 2014年
- 拉姆齐模型是研究一国宏观经济最经典的模型。运用跨时分析方法在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把实际有效汇率因素引入开放的拉姆齐模型分析框架,并运用该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降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的上升以及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均会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率。
- 李蔚苏振天钟劲飞
- 关键词:实际有效汇率拉姆齐模型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 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解被引量:3
- 2015年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步增大,难以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该研究使用CHNS数据,利用夏普里值分解法分析影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因素、受教育水平、职业类型和单位类型是影响低收入群体能否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的重要因素。
- 王哲慧龙莹
-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
- 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因素分解——基于收入极化指数的经验证据被引量:57
- 2015年
- 本文采用相对分布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数据库(CHNS)1988—2010年居民住户调查微观数据,对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因素进行分解。实证结果显示,一方面,影响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变动的因素中,"经济增长效应"大于"收入分配效应",即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分布曲线平移产生的效应大于收入分配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分布形状变化产生的效应,同时,"收入分配效应"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另一方面,向下相对极化指数大于向上相对极化指数,且向下相对极化指数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说明从长期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提高,而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使得原本的中等收入群体向下落入低收入区间的比重大于向上成为高收入群体的比重,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 龙莹
-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
- 中国教育业的产业关联及中美比较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研究中国教育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并与美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业与第二产业关联效应显著,而美国教育业与第三产业关联效应显著;中国教育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推动效应都不明显,美国教育业的拉动和推动效应比中国稍大;中美两国教育业的影响力系数都高于感应度系数,两国教育业对其上游产业拉动作用比其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
- 李芳芝李超
- 关键词:产业关联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