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L01B01)

作品数:25 被引量:1,021H指数:15
相关作者:刘彦随刘哲乔陆印陈聪孙增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7篇农业科学
  • 3篇建筑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土壤
  • 5篇城镇化
  • 4篇整治
  • 4篇团聚体
  • 3篇水稳性
  • 3篇水稳性团聚体
  • 3篇农村
  • 3篇农田
  • 2篇新型城镇化
  • 2篇遥感
  • 2篇有机碳
  • 2篇生态
  • 2篇生态退耕
  • 2篇施肥
  • 2篇水分
  • 2篇水分利用
  • 2篇水分利用效率
  • 2篇土地利用
  • 2篇退耕
  • 2篇农田土壤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北京师范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国土资源部
  • 6篇陕西省土地工...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凉州区林业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解放军信息工...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江西省遥感信...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 1篇陕西地建土地...

作者

  • 16篇刘彦随
  • 5篇刘哲
  • 4篇乔陆印
  • 3篇韩霁昌
  • 3篇杨晓梅
  • 3篇陈聪
  • 3篇张卫华
  • 3篇李娟
  • 3篇孙增慧
  • 3篇余正洪
  • 2篇高红贝
  • 2篇尚金霞
  • 2篇吕贻忠
  • 2篇杜国明
  • 2篇孙晓兵
  • 2篇王丽
  • 2篇侯莹
  • 2篇李军
  • 1篇周成虎
  • 1篇宋治清

传媒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经济地理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人文地理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测绘科学
  • 1篇西部大开发(...
  • 1篇测绘科学技术...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 1篇2016’中...

年份

  • 1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3篇2014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碳循环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7年
近年来,随着农业集约化的推进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流失严重,并主要以土壤温室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因此,寻求一种既可以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又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尤为重要。生物碳作为含碳量极为丰富的高度芳香化难熔性物质,生物质碳的输入对土壤碳循环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已成为环境及生态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生物质炭对土壤固碳的影响机制以及对土壤碳截留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我国生物质炭净减排能力等方面概述了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并对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展望,以期对当前我国农田土壤固碳研究有所参考。
马浩雷光宇李娟
关键词:生物质炭农田土壤
新时期“多规合一”的理论认知与科学途径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加剧,资源短缺性及其配置低效性日益凸显,'多规合一'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进'多规合一',创新区域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土...
刘彦随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规划体系县域
延安市退耕对生态的影响及其人文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在对延安市生态退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并借助STIRPAT模型探究了生态退耕过程中耕地面积变化与其人文驱动因素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2000—2013年延安市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要景观类型,而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林地、草地面积稳步增加,且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草地,分别占其转出量的28.627%,66.664%;延安市2000—2013年生态服务价值稳步增加,增长率为7.624%,年均增长量为1.416亿元,而耕地、草地、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率依次递增,建设用地比重逐渐增大,水域及荒漠则波动变化,且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值变异系数逐渐降低,各项生态服务功能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人口数量增加、社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对耕地面积减少具有积极作用,而非农业人口数量增加及农村经济水平提升能够促进耕地面积的增加,各驱动因素综合影响着耕地面积变化及生态退耕过程与生态系统结构,并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显著。
杜国明孙晓兵刘彦随
关键词:生态退耕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被引量:153
2015年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空心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就业、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现实困境及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破解美丽乡村建设难题的对策与出路,以期为探究失衡人地关系走向再平衡的地域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新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刘彦随周扬
关键词:美丽乡村城镇化
渭北旱塬玉米田保护性轮耕土壤固碳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被引量:15
2016年
针对渭北旱塬降水少、季节性差异大及长期采用单一土壤耕作制度等制约作物增产增收的因素,该研究探索有利于提高旱作农田土壤质量及作物生产能力的轮耕模式。2007-2012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渭北旱塬春玉米连作田6种不同轮耕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以免耕(NT,no-tillage)、深松(ST,sub-soiling)和翻耕(CT,continuous tillage)3种耕作处理组合集成的6种轮耕模式(NT?ST、ST?CT、CT?NT、NT?NT、ST?ST和CT?CT),测定各轮耕模式下春玉米田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储量,分析各轮耕模式下春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疏松土壤、减少耕作机械碾压次数,改善土壤结构和降低容重等方面,6种轮耕模式以NT?ST表现最佳,ST?ST次之,差异显著(P〈0.05)。2)6种轮耕模式在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储量较试验前均增加幅度6.6%~17.4%。NT?NT轮耕模式对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具有优势,且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NT?ST轮耕模式可改变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而使土壤营养均匀分布。3)6种轮耕模式5年春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分析,NT?ST轮耕模式最高,分别为9 338.8 kg/hm2、22.6 kg/(hm2·mm)和7 600.5元/hm2;其次是ST?CT,其中NT?ST轮耕模式下春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较其他处理增加幅度分别为3.7%~15.7%、17.6%~45.8%和10.1%~40.4%,差异显著(P〈0.05);且5种轮耕模式下作物籽粒产量、水分利用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高于传统CT?CT模式。综上所述,在6种轮耕模式下,以NT?ST(免耕与深松逐年轮换)轮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储量最佳,生产能力最强,水分利用率最高,是渭北旱塬地区春玉米连作田最佳适宜轮耕模式,其次是ST?CT(深松与翻耕逐年轮换)轮耕模式。
李娟李军程科韩霁昌王丽尚金霞
关键词:土壤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渭北旱塬
我国农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河南省为例被引量:21
2014年
我国农区人多地少、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探讨农区城镇化格局与发展要因对于推进农区城镇化进程十分必要。以河南省为例,综合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2000—2010年该省城镇化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且表现出"高慢低快"(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增长缓慢,城镇化率低的地区增长迅速)的趋势,县域间城镇化率差距不断减小;河南县域城镇化水平整体空间集聚特征不显著,而独立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低水平城镇化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缺乏高水平城镇化集中区;人口密度、人均GDP、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等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河南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陈聪刘彦随
关键词:空间自相关
投影相似变换的无人机影像拼接被引量:7
2016年
针对当前无人机遥感影像存在的成像范围小、视差角度大的缺点,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投影-相似变换方法来进行无人机遥感图像的拼接:通过对初始获得的单应矩阵进行改进,平滑推导重叠区域的投影变换到非重叠区域形成相似变换;该变换同时考虑拼接过程中图像重叠区域的配准精度和非重叠区域的视场一致。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拼接性能优于传统拼接方法。
王忠美杨晓梅顾行发周成虎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图像拼接
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类型及调控策略被引量:40
2015年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主导着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从全局上掌握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动态变化与空间格局,进而制定宏观调控策略,对于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新农村、优化村镇建设格局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该文利用全国农村居民点栅格数据(1 km×1 km),基于"公里格网-县域-省域"的不同空间尺度,通过构建和运用综合指标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1995—2005年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变化地域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指标法综合考虑了总变化率、净变化率及份额修正,将全国县域农村居民点变化类型划分为增长型活跃区、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减少型活跃区、变化迟缓型区等4种类型,避免了单一指标将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区与小规模分布区因变化速率相当而划为一类的缺陷(实际上变化量与变化活跃程度差异巨大),同时较好地消除了部分区县被高估或低估的偏差。2)4种类型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大城市周边,低值区集中分布在华中、西南、青藏等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的区域。3)4种类型区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对应不同的国家宏观战略区,宜采取针对性的调控策略。
乔陆印刘彦随杨忍
关键词:土地利用整治农村居民点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空心村综合整治研究被引量:46
2016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期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顶层设计,其实施将惠及农村的转型发展进程。空心村综合整治以优化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为目标,通过村庄整治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及其他资源。本文以空心村综合整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空心村整治工作推进的现实意义。结果表明,传统单纯依托需求管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空心村问题的出现和加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补短板、去库存、增加制度供给三方面服务于空心村综合整治工作。为确保空心村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构建了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制度保障体系,具体包括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宅基地有偿退出转让制度、空心村整治财税制度以及就业安置和福利制度。最后,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地宅"关系的演进历程梳理,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农村新型"人地宅"关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胡智超彭建杜悦悦宋治清刘彦随王仰麟
关键词:宅基地
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尺度参数自动选择研究被引量:23
2016年
面向对象解译技术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提取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影像分割的基础问题仍严重制约其自动化水平,尤其是分割参数选择。因此,本文以广泛使用的分型网络演化分割算法为例,开展尺度参数选择研究。借鉴对遥感影像分辨率敏感的局部方差指标,引入边长和面积权重,构造加权局部方差(WLV)指标,对多个分割结果进行评价,进而实现最佳尺度参数选择。在珠江区域2.5 m的SPOT 5融合影像上进行实验,通过计算最佳分割结果与人工分割结果的相似度对WLV进行定量验证。此外,还对WLV在分割对象最小为一个像元、最大为整景影像的全范围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WLV随尺度参数的变化曲线中,不同极大值点的分割结果反映了实验区不同景观层级上的斑块,其中第1个极大值点对应的分割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影像的最小可识别单元。
王志华孟樊杨晓梅杨丰硕方豫
关键词:高分辨率遥感多尺度分割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