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006A047)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薛红徐蕾吴巧凤唐勇余曙光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创伤痛大鼠痛阈的昼夜节律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创伤痛大鼠痛阈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经过痛阈筛选的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每组8只,其中每2组作为1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于8:00(ZT0)、12:00(ZT4)、16:00(ZT8)、20:00(ZT12)、24:00(ZT16)、4:00(ZT20)这6个时间点用甩尾法测定动物痛阈后,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对动物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不截肢)、截肢模型组(截肢)。截肢后立即测定动物的术后痛阈,计算截肢前后的痛阈改变率。结果正常大鼠痛阈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明期痛阈较高,暗期痛阈较低;创伤痛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尤其以早晨8点左右痛阈下降明显。结论痛阈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研究结果可为临床选择手术时机等提供实验依据。
- 薛红牛蓓徐蕾余曙光唐勇吴巧凤徐世珍王静毛森
- 关键词:时间生物学昼夜节律痛阈
- 针灸对机体痛阈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及针灸效应的昼夜节律探讨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针灸对机体痛阈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及针刺镇痛效应的昼夜节律。方法:根据现有的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分析机体痛阈的昼夜节律,并探讨针灸疗法对机体痛阈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及针刺镇痛效应的昼夜节律。结果:机体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其痛阈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针灸疗法能升高机体的痛阈,且其效应具有昼夜节律,不同时辰针灸的镇痛效果不同。结论:针刺镇痛的效应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变化,不同的时间点的针刺镇痛效果不同。
- 薛红谢西梅姚洁
- 关键词:针刺镇痛昼夜节律痛阈
- 电针对大鼠创伤痛术后抗炎/促炎细胞因子比值影响的昼夜节律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研究创伤痛应激所致的免疫抑制及其昼夜节律变化,以及针刺抗创伤痛所致免疫抑制的效应是否也具有昼夜节律。方法:选择经过痛阈筛选择的192大鼠,将动物随机分为24组,每组8只,其中每4组作为1个观察时间点,每组8只动物,分别于6个相应时间点对动物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不截肢,不电针)、空白针刺组(不截肢,仅电针)、截肢模型组(只截肢,不电针)、截肢电针组(截肢,同时处以电针足三里、环跳穴),处理结束后24 h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采集样本,用放射免疫法测电针对截肢大鼠血浆抗炎/促炎细胞因子(IL-10/IL-6)比值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实验时同一时间点的4个组的手术、电针及动物处死、取样均同时进行。结果:针刺能提高正常大鼠IL-10/IL-6比值,截肢后比值明显降低,截肢时电针能升高IL-10/IL-6比值,但仍较正常组低。从节律方面看,空白对照组血浆IL-10浓度具有一定的昼夜变化趋势,电针后IL-10浓度有所下降,仍具有明显昼夜波动;截肢后血浆IL-10浓度明显下降,昼夜节律不明显;截肢电针组血浆IL-10浓度较空白对照组、空白针刺组有所下降,但较截肢模型组高。空白对照组血浆IL-6浓度呈现双峰结构的变化趋势,电针后IL-6浓度有所上升,变化趋势不规律,表现为波动不大,未见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截肢后血浆IL-6浓度明显升高,出现明显昼夜节律,其最大值出现在下午16时左右,最小值值出现在凌晨4点左右;截肢时电针,动物血浆IL-6浓度较截肢模型有轻度下降。结论:电针对血浆IL-10/IL-6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针刺作为一种较轻微的应激刺激,对正常动物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且能对抗创伤痛所致的免疫抑制,且这种抗免疫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
- 薛红徐蕾余曙光宋开源唐勇吴巧凤魏焦禄郭玲玲吴林锦
- 关键词:针刺镇痛昼夜节律IL-10放射免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