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30220)

作品数:46 被引量:2,899H指数:30
相关作者:沈其荣张春兰徐阳春张亚丽宗良纲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解放军军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农业科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土壤
  • 9篇微生物
  • 8篇物量
  • 8篇秸秆
  • 7篇有机肥
  • 7篇施用
  • 6篇土壤微生物
  • 6篇猪粪
  • 6篇微生物量
  • 6篇轮作
  • 5篇土壤微生物量
  • 5篇还田
  • 4篇稻草
  • 4篇稻麦
  • 4篇稻麦轮作
  • 4篇堆肥
  • 4篇污泥
  • 4篇秸秆还田
  • 3篇对羟基苯甲酸
  • 3篇有机碳

机构

  • 37篇南京农业大学
  • 6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解放军军需大...
  • 2篇香港浸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江苏沿海地区...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6篇沈其荣
  • 6篇朱培立
  • 6篇王志明
  • 6篇张春兰
  • 6篇黄东迈
  • 5篇徐阳春
  • 5篇李辉信
  • 5篇张亚丽
  • 5篇胡锋
  • 5篇王霞
  • 4篇占新华
  • 4篇朱林
  • 4篇周立祥
  • 3篇袁飞
  • 3篇刘海琴
  • 2篇彭宇
  • 2篇冉炜
  • 2篇李国学
  • 2篇宗良纲
  • 2篇黄焕忠

传媒

  • 10篇土壤学报
  • 9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Agricu...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环境保护
  • 1篇世界科技研究...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中国地壤学会...

年份

  • 1篇2006
  • 6篇2004
  • 9篇2003
  • 17篇2002
  • 10篇2001
  • 5篇2000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被引量:212
2002年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有机C在农业土壤中分解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水分及土壤质地下进行小麦和水稻秸秆及其根培养实验 ,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水热条件下 ,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大于根的分解量 .在温度较低情况下 ,升高温度促进了有机C的分解 ;而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升高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促进作用降低 .在非淹水条件下 ,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小 .淹水条件下培养一周后 ,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不随时间而变化 .当含水量为 30 0 g·kg-1和 5 0 0 g·kg-1时 ,有机C分解较快 ,而在 2 0 0 g·kg-1和淹水条件下则分解较慢 ,空白对照培养结果的趋势是分解速率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加快 .培养实验的第一个月内 。
黄耀刘世梁沈其荣宗良纲
关键词: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农业土壤气候变化
耕作土壤有机态氮内循环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本文对耕作土壤有机氮内循环中有关旱地和水田有机态氮的矿化速率和矿化量、土壤有机氮和有机碳的生物周转、无机氮对土壤中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和土壤管理与氮素肥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文中的依据大多出于15N、14C单、双标记秸秆在实验...
黄东迈朱培立王志明
关键词:内循环微生物生物量
文献传递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被引量:92
2003年
应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狼尾草秸秆在稻麦轮作田中为期 1年的原位分解。结果表明 :秸秆用量对其分解率影响甚微 ,1年后秸秆C分解了 72 %左右 ,分解速率常数为 2 7× 1 0 - 3d- 1,但秸秆用量的多少与土壤原有碳的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平衡密切相关。黄棕壤原有C年分解率为 5 4 5 %~ 6 0 7% ,分解速率常数在 1 0 4× 1 0 - 4~ 1 1 8× 1 0 - 4d- 1之间。随秸秆用量增加 ,黄棕壤原有C分解率和分解量均增加 ,土壤有机碳的亏缺减少。微生物量14 C占加入秸秆14 C的 3 79%~ 1 0 63% ,占土壤残留14 C的 1 2 2 7%~1 7 4 3% ,其大小变化及减少程度均较微生物量12 C显著。微生物量12 C约为微生物量14 C的 0 74~ 3 85倍 ,说明大多数情况下 ,土壤原有C仍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所需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微生物量14 C的周转率在 1 1 0~ 1 1 8a- 1之间 ,微生物量12 C的周转率在 0 97~ 1 0 6a- 1之间。增加秸秆用量可加快土壤微生物量C的周转速度 ,反过来微生物量C周转速度的加快又加速了秸秆C和土壤原有C的分解。土壤原有C和秸秆C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12 C和微生物量14 C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
关键词:微生物量碳土壤养分
猪粪和稻草对铬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0
2002年
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猪粪和稻草对Cr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r污染土壤的生物活性下降。施用有机肥料后,土壤有效态Cr含量降低,降幅约为30%,而微生物量C、N、P含量和脲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高,增幅为15%~273%。微生物量C、N与土壤有效态Cr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作为污染土壤的生物指标。
张亚丽沈其荣王兴兵孙兆海
关键词:猪粪稻草铬污染黄泥土生物活性
盐胁迫下两种外源酚酸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体内某些酶活性的效应被引量:48
2003年
采用种子萌发试验和水培试验 ,比较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对盐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体内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盐胁迫下 ,适当浓度的两种酚酸均能提高黄瓜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多酚氧化酶 (PPOD)活性 ,对羟基苯甲酸促进种子萌发的效果比水杨酸好。两种酚酸均能提高盐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D)的活性 ,但水杨酸处理比对羟基苯甲酸处理效果好。
彭宇张春兰沈其荣周虹杰杨广超
关键词:盐胁迫黄瓜种子萌发幼苗酶活性对羟基苯甲酸
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腐解和组分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0
2003年
利用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混合培养对水稻秸秆进行接力腐解处理。结果表明 ,化学处理后秸秆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C/N从 5 3降到 2 1。经过接力处理的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分别高达 12 .84 %、12 .12 %和 15 .96 %。微生物在经过化学处理后的秸秆中生长较在未处理秸秆中迅速。秸秆中碳氮含量的消长反映了微生物分解和利用秸秆的动态过程。化学处理和微生物接力处理有利于促进秸秆腐熟度的提高 ,并能保持微生物的持续生长 。
徐勇沈其荣钟增涛陈湘淮
关键词:水稻化学处理秸秆处理生物有机肥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被引量:26
2003年
 于1998年11月,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黄棕壤加入杂交狼尾草秸秆后有机碳(土壤原有碳+秸秆碳)的分解状况和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为期1年。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分解前期较快,7d时有机碳的分解量即占到年分解总量的37%~41%,以后逐渐变慢;淹水种稻后又有一个小的分解高峰,随后分解速率再次逐步降低,1年后有机碳被分解了5 45%~17 32%。有机碳的分解量随秸秆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加秸秆在加速有机碳分解的同时也弥补了土壤原有碳的损失。试验开始后土壤微生物量碳迅速上升,接着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种稻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再次上升,随后又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利用率为0 96%~3 38%,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率为1 00~1 13a-1,增施秸秆可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及其周转率增加,从而提高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能。有机碳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刘海琴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水旱轮作土壤微生物量碳
Alleviating Effect of Phenol Compounds on Cucumber Fusarium Wilt and Mechanism被引量:2
2003年
The amount of phenol compounds in the soil increased after adding organic material into the soil. It was found that p-hydroxybenzoic acid, p-coumaric acid and frulic acid alleviated Fusarium wilt of cucumber, the alleviating effect of p-hydroxybenzoic acid was the best, followed by p-coumaric acid and frulic acid. The total amount of bacterial, actinomyces and fungus in high phenol compounds treatment decreased than that of control treatment, while the microorganisms’ amount in low phenol compounds treatment increased. Phenol compounds inhibit the growth of pathogen.
YUAN Fei, ZHANG Chun-Ian and SHEN Qi-rong(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 P.R.China)
关键词:ANTIBIOSIS
城市污泥强制通风堆肥过程中的生物学和化学变化特征被引量:59
2002年
采用间竭式强制通风堆肥法进行的肥堆体积约4m3,堆肥时间为53d的污泥堆肥试验表明,堆肥的第2天即达高温阶段(≥55℃)并能保持8d,平均最高温度达68℃,局部温度达74℃.粪大肠杆菌由开始时的1.41×105个·g-1降至试验结束时的2.32×101个·g-1.污泥堆肥过程中挥发性固体,总有机C、水溶性有机C、固体有机 C/N比和水溶性有机 C/有机 N比下降明显,而 N、P及重金属含量有所升高.随着堆肥的进程,在前1周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氨氮大幅下降,硝酸盐含量随之升高.相应地,pH在第1周内升高,随后降低.堆肥40d左右,水芹(Lepidiumsativum L.)种子发芽指数即可达 80%.综合堆肥过程中堆温和化学与生物学变化特点,表明污泥堆肥在40d左右基本上接近腐熟,50d后达到完全腐熟.产品外观呈黑褐色,蓬松,无明显异味.
张雪英周立祥沈其荣宗良纲占新华吴启堂廖辛悌黄焕忠
关键词:城市污泥强制通风堆肥
^(13)C标记技术在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8
2000年
过去研究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周转通常采用14 C标记技术 ,但由于人们对其放射性的关注 ,进入 80年代以来研究者趋于使用稳定性同位素13C标记技术。虽然13C标记技术相对来说还较年轻 ,但从已有有限的研究资料来看其优越性已经显示出来。一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利用自然丰度分异较大的天然材料作为标记材料 ,既可以省去标记的时间和费用 ,又可以做到真正的“原位”研究 ;二是利用13C和15N加富标记技术 ,结合核磁共振测定 ,不仅可以研究有机物分解的动态变化 ,还可以追踪有机物在周转过程中C、N组分化学结构的变化 ,能为揭示土壤养分循环和腐殖质形成机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根据已收集到的部分资料 ,对13C标记技术在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13C加富标记技术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产物的去向以及标记秸杆在土壤中的分解等方面的应用及其注意点 。
沈其荣殷士学杨超光陈巍
关键词:土壤植物营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