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ZX-019)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李建立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1篇译介
  • 1篇西方现代派
  • 1篇现代派
  • 1篇现代主义
  • 1篇焦虑
  • 1篇海因里希·伯...
  • 1篇伯尔

机构

  • 2篇河南大学

作者

  • 2篇李建立

传媒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为何没有“西方现代派焦虑”:从译介的角度重估《今天》被引量:3
2011年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今天》历来被学界看作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和重要代表,相关的研究和史料挖掘也多围绕这一定位展开。本文通过分析《今天》(1978-1980)上发表的译介文字、相关理论文章和部分作品,试图对《今天》择取文学资源时的态度和《今天》的文学理解作出新的阐释,提出"现代主义"充其量是《今天》所热切寻求的"现代"文学中的一种,是《今天》在"文革"后参与文学和社会重建时可资参考的资源但绝不是毫无挑剔的文学范本。这一研究将为学界认识1970-1980年代"转折"之际的文学的复杂面向提供重要参照。
李建立
关键词:现代主义
海因里希·伯尔的中国遭遇被引量:1
2012年
作为二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重要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及其作品理应给文革后的中国文学丰富的启发。但在1980年代的文坛上,伯尔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也没有打动有着浓重"诺奖情结"的中国作家。本文认为,伯尔在中国遭受冷遇的原因是当时的"现代派"热潮左右了中国作家的阅读方向,导致外国文学翻译界与研究界力促"废墟文学"为"新时期文学"提供鉴戒的美好愿望没能实现。本文仔细梳理了伯尔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和影响个案,在呈现接受状况的同时,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择取文学资源时的偏颇也有所提醒。
李建立
关键词:海因里希·伯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