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25-03)

作品数:13 被引量:219H指数:7
相关作者:朱翠山包建平陈希文方中于施洋更多>>
相关机构: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长江大学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8篇盆地
  • 5篇珠江口盆地
  • 4篇原油
  • 3篇烃源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东沙隆起
  • 2篇油气
  • 2篇油田
  • 2篇油田原油
  • 2篇源岩
  • 2篇深水
  • 2篇深水区
  • 2篇生物标志
  • 2篇烃源岩
  • 2篇盆地西部
  • 2篇凹陷
  • 2篇白云凹陷
  • 2篇层序
  • 2篇柴达木盆地

机构

  • 5篇中海石油(中...
  • 4篇长江大学
  • 2篇中海油能源发...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海油能源发...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4篇包建平
  • 4篇朱翠山
  • 2篇方中于
  • 2篇陈希文
  • 1篇关伟龙
  • 1篇刘涛
  • 1篇詹兆文
  • 1篇王芳
  • 1篇薛兆杰
  • 1篇袁莉
  • 1篇徐文
  • 1篇李三福
  • 1篇傅恒
  • 1篇逄建东
  • 1篇刘扬
  • 1篇肖飞
  • 1篇施洋
  • 1篇孙雷鸣
  • 1篇何海
  • 1篇万欢

传媒

  • 2篇石油天然气学...
  • 2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与咸水泉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通过对取自七个泉油田和咸水泉油田原油样品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对比,发现七个泉油田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比较完整且丰度较高,而咸水泉油田原油中正构烷烃因轻微生物降解而被部分消耗,导致咸水泉油田原油的Pr/nC17值和Ph/nC18值明显高于七个泉油田原油。2个油田原油均呈现较强烈的植烷优势,七个泉油田原油的姥/植比更低,表明它们都来源于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烃源岩。在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上,七个泉油田原油甾烷的C27/C29>1,而咸水泉油田原油甾烷的C27/C29值均为0.8,意味着七个泉油田原油中浮游植物贡献高于咸水泉油田。咸水泉油田原油的C29甾烷ααα20S/(ααα20S+ααα20R)值和重排补身烷含量高于七个泉油田原油,暗示咸水泉油田原油成熟度比七个泉油田原油成熟度高。2个油田的长链藿烷序列均比较完整,伽马蜡烷含量也较高,对比长链藿烷和伽马蜡烷的丰度发现咸水泉油田原油的长链藿烷和伽马蜡烷丰度都比七个泉油田原油低,说明咸水泉油田原油形成的环境的盐度和还原性比七个泉油田原油弱。
施洋包建平朱翠山詹兆文袁莉徐文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西部七个泉油田原油生物标志物
利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分析白云凹陷LW3-1-1井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被引量:17
2010年
LW3-1-1井位于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是我国南海东部海域深水区第一口探井。通过对LW3-1-1井珠江组和珠海组共4个气层(Gas1—Gas4)砂岩样品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均一温度、油气包裹体丰度和成岩序次的分析,并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的分析认为,LW3-1-1井珠江组和珠海组曾发生过两期油和一期气充注,主要来自恩平组和珠海组烃源岩,Gas1—Gas3层油气充注时间约在8—0Ma;Gas4层油气充注时间约在5—0Ma,Gas1和Gas2层油充注强度较大。
朱俊章施和生庞雄何敏杨少坤李昭伟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南海西部深水区二维叠前地震成像方法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南海西部深水区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受水深变化大、海底崎岖以及地层速度异常等因素的影响,深水区时间域构造不能代表正确的地下构造形态,而常规的时深转换方法解决不了该地区构造畸变的问题。在分析南海西部深水区地层速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水深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正演模拟分析,针对性地应用速度趋势法建模,消除了常规速度建模方法导致的构造畸变,改善了断层和中深层的二维叠前地震成像效果。
李林黄安敏李添才杨平华李三福陈剑锋
关键词:南海西部深水区地震成像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原油和烃源岩中C_(24)四环萜烷及其成因被引量:6
2018年
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原油中检测到4个C_(24)四环萜烷,其中已知的3个化合物分别为10β(H)-脱-A-奥利烷(峰A)、10β(H)-脱-A-羽扇烷(峰B1)和17,21-开环藿烷(峰C),化合物B的确切结构目前仍然未知。该化合物分子离子为m/z 330,表明它是一个C_(24)四环萜烷,基峰为m/z 191,这与五环三萜烷分子结构中D/E环的断裂有关,特征碎片m/z 287的出现证实其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个异丙基,可见它可能是某个五环三萜烷脱A环后的产物。与羽扇烷类标志物一样,C30藿烷的E环上也存在一个异丙基,而脱-A-羽扇烷B1峰的确认排除了化合物B与羽扇烷类标志物有关的可能性。鉴于在所分析的煤成油中化合物B的含量极低,而湖相原油中较为丰富,且其相对丰度负相关于陆源三萜类而正相关于细菌成因的C30藿烷,故将其定性鉴定为C_(24)脱-A-藿烷。由于不同C_(24)四环萜烷的相对丰度随Pr/Ph比值呈现不同的变化,尤其是与细菌有关的化合物C和化合物B与Pr/Ph比值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关性,这一现象可能表明它们的形成受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控制。研究区湖相烃源岩处于相对还原的、有利于厌氧细菌繁衍的环境,而煤系烃源岩则处于偏氧化的、有利于喜氧细菌活动的环境,这可能是导致地质样品中具有明显不同C_(24)四环萜烷的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原因所在,这一特征的揭示在研究区油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环境区分意义。
包建平朱翠山陈希文王芳
关键词:原油烃源岩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东部东沙隆起中新世碳酸盐岩与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及其识别被引量:18
2011年
利用地震数据,对珠江口盆地东部东沙隆起中新世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的顶面、底面、侧面以及内部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台地与生物礁的地震识别方法。对该区碳酸盐岩具有多期叠合的地震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陆丰、惠州、流花3个地区的碳酸盐岩岩台地依次代表了早中新世早、中、晚3个主要碳酸盐岩发育期的特征。结合钻井资料,普查了碳酸盐岩及生物礁的分布范围,对东沙隆起的碳酸盐岩厚度进行了预测。
汪瑞良周小康曾驿傅恒袁立忠刘军
关键词:地震响应特征珠江口盆地碳酸盐岩生物礁
渤海湾盆地煤系烃源主生气期与圈闭期匹配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TTI和煤系地层实测温度等方法对研究区主生气期和埋藏演化史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该区以二次生气为主,在古近纪中后期进入生气高峰期,古近纪晚期到新近纪早期为煤系源岩主生气期,埋藏演化史主要分为均衡演化阶段、演化停止阶段、演化补偿阶段和差异演化-二次生气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典型煤成气探井,认识到圈闭的形成时间与煤系源岩的主生气期匹配关系是煤成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有利区主要分布在圈闭形成时间早于主生气期、后期断层活动时间短且活动强度小的区域。
薛兆杰逄建东赵达
关键词:临清坳陷煤成气
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及沉积模式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及丰富的地震资料,将中新统珠江组划分为4个沉积层序、8个体系域及5个层序边界,其中SB1、SB2、SB4、SB5属于Ⅰ型层序边界,SB3属于Ⅱ型层序边界。对比经典的碳酸盐岩层序模式,研究区所有层序缺失低位体系域,且研究区层序模式变化比较频繁,SQ1属于干旱条件下缓坡模式,SQ2、SQ3属于半潮湿条件下镶边模式,SQ4属于潮湿条件下相离镶边模式。
周小康汪瑞良曾驿刘军
关键词: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
珠江口盆地白云深水区渐新世—中新世陆架坡折带演化及油气勘探意义被引量:110
2011年
多年的勘探实践和全区系统的层序地层研究证实,渐新世与中新世的界面为珠江口盆地的重大沉积—构造转换面,对应着南海扩张脊的跳跃和偏转、古珠江物源突变等白云运动重大事件(距今23.8Ma左右)。该事件导致白云深水区陆架坡折带由晚渐新世位于南部隆起带附近向中新世的白云凹陷北坡迁移,其位置从距今21Ma以来基本维持不变。两种类型和位置不同的陆架坡折带控制了渐新世和中新世白云凹陷两种不同层序组合的发育:①距今23.8Ma之前的沉积陆架坡折带呈NNE向展布,由NW向SE方向迁移,发育了珠海组海退进积型层序组合;②距今21.0Ma以来的陆架坡折带相对稳定地维持在白云凹陷北坡一带,走向为NE,发育珠江组—韩江组海侵加积型层序组合。陆架坡折带控制了白云深水区各层序中相对富砂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低位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及陆坡区珠江深水扇砂体等有利储集层和成藏带的发育。SQ23.8和SQ21.0两个三级层序为白云运动的沉积响应,具有最为富砂背景的低位深水扇发育条件。通过综合研究,基本明确了渐新世的滨岸-三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及新近纪的深水沉积储盖组合为白云深水区的主要勘探层系。白云深水区天然气藏及番禺天然气区的形成均受控于这两个陆架坡折带,表明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柳保军庞雄颜承志刘军连世勇何敏申俊
关键词:白云深水区层序地层格架深水扇
珠二坳陷湖相烃源岩形成条件分析被引量:29
2009年
珠二坳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南部,其主体位于南海现今陆架坡折带以外的深水陆坡区。通过古气候条件、古地理环境和典型地震相的综合分析,认为始新世—早渐新世断陷期珠二坳陷具有形成大型湖泊和发育大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的地质条件。从形成与演化历史、沉积环境和地震相特征来看,珠二坳陷与珠一坳陷存在可对比性,其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应该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近几年白云凹陷周边实钻资料也证实了恩平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因此,白云深水区有着大油气区的勘探前景。
庞雄何敏朱俊章朱明代一丁李劲松连世勇
关键词:白云凹陷烃源岩生烃潜力
柴达木盆地西部典型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系统剖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尕斯库勒、油砂山油田(A区)与北区南翼山、油泉子油田(B区)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A区和B区原油的成因差异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区部分浅层原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不完整,具有异常高的姥鲛烷(Pr)与n-C17峰面积比值和植烷(Ph)与n-C18峰面积比值,说明A区浅层油藏保存条件较差,部分原油遭受了轻微生物降解;A区和B区原油中甾藿比均大于2.4,且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多大于1,指示这2个区域原油母质来源都以浮游藻类为主,但B区原油中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和补身烷系列相对含量普遍高于A区,表明B区原油浮游藻类和细菌生源贡献可能相对较高;所有原油都具有低姥植比、高伽马蜡烷含量的特点,且都检测出一定丰度的β-胡萝卜烷,说明生成原油的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但A区原油中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以及β-胡萝卜烷与C30藿烷峰面积比值明显高于B区,且升藿烷系列呈"翘尾巴"分布模式,而B区原油则没有这种现象,揭示生成A区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水体盐度更高、还原性更强;甾烷异构体比值(C2920S/(20S+20R)值和C29ββ/(ββ+αα)值)表明A区均为低熟原油,而B区多为成熟原油。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纪湖盆沉积和构造演化史,认为南区与北区烃源岩沉积相带的不同空间展布情况是造成A区与B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
肖飞包建平朱翠山张文艳何海
关键词:地球化学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环境柴达木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