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880027)
- 作品数:11 被引量:226H指数:9
- 相关作者:陈佑清张琼罗芳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培养实践能力:知识教学的应然取向被引量:11
- 2011年
- 传统的知识教学主要以培养"知识人"、"认知体"或"认知主体"为取向,而基本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知识教学中确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既适应了新型实践形态对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体现了知识学与教的生活意义,也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认知"失灵"问题。实现该目标,需要重新定位学科知识教学目标,从知识学与用统一的角度展开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也应同步跟进。
- 张琼
- 关键词:知识教学教学取向
- 多维学习与全面发展——促进全面发展的学习机制探讨被引量:31
- 2011年
- 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学习,完整的学习从其对象或领域来看应该是包括符号学习、交往学习、操作学习、反思学习、观察学习等在内的多个维度的学习。以"生活主体"为取向的全面发展,只能在多维学习中才能实现。多维学习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是促进"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学习机制和基本条件。
- 陈佑清
- 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关联与互动被引量:21
- 2010年
- 按照学习的直接对象是表征实际事物的符号还是真实事物本身,可以将学习区分为符号学习和经验学习两种。这两种学习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教育史上有一个更替和变化的过程。我国现行教育将符号学习当做绝对主要的学习形式,而将经验学习置于从属地位。实际上,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在学生的发展中各有独特的功能,同时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要培养适应当今时代我国发展所需要的新型的全面发展的人,不仅需要确立这两种学习在教育中的独立地位,更要重视他们之间的关联和互动。
- 陈佑清
- 实践学习的机制探讨被引量:14
- 2009年
- 实践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实践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类型,它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实践学习的机制集中表现为,它是以"实践问题"为对象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实践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多种活动的综合使用成为关键性的问题。
- 陈佑清
-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 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被引量:43
- 2010年
- 科学把握学习方式的类型是落实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一个关键问题。现行关于学习方式类型的看法并没有建立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之上。对于学习方式类型的把握,应在分析学习方式的实质的基础上,从分析影响学习方式的变量入手,并遵循科学分类应有明确的标准以及从多个维度进行分类的原则。
- 陈佑清
- 不同类型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关系被引量:5
- 2011年
- 从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观察,可以将符号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观察学习等五种基本学习形式,分别归结为不同的类别,并因此形成独立学习与交往学习、外向学习与内向学习、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等三对基本的学习关系。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全面发展而言,处理这三对学习之间关系的关键在于,在认识这些学习类别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功能与局限的基础上,关注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在它们当中作出非此即彼的取舍。
- 陈佑清罗芳
- “知识型实践能力”及其教育意蕴和培养策略被引量:14
- 2010年
- 面对实践主导形态的转变,我们需要关注"知识型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型实践能力"是指个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与行动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转变忽视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培养理念、从学校整体的角度进行实践能力培养,以及提升课堂教学的发展功能等均具有现实意义。培养"知识型实践能力",学校教育需要将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由时空上的"平行推进"转为"双向互动",密切两方面的联系。
- 张琼陈佑清
- 关键词:教育意蕴知识教学
- 反思学习:涵义、功能与过程被引量:73
- 2010年
- 反思学习是指学习者以自身经验、活动或身心结构为对象,以反身性的自我观察、分析、评价、改造、修炼等方式进行的学习。反思学习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反思提高学习者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反思是建构性学习、自主学习、学生主体性发展等的核心环节。反思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行动(经验)与探究性的思考之间的关联与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学生的反思学习可通过多种途径展开,并可利用多种手段对其进行促进。
- 陈佑清
- 符号转换与知识意义的理解被引量:10
- 2011年
-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以语言或数理逻辑等符号为载体呈现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对符号所表达意义的理解和把握的过程。由于同一种意义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进行表征,因此,不同类型符号之间的对比和转换,是理解符号意义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沟通符号与实际事物的联系、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不同符号之间的转换、利用多媒体和人际交流促进符号间的对比和转换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
- 陈佑清高文平
- 学生认知“失灵”的教学原因及对策被引量:5
- 2009年
- 认知"失灵"是指学生无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认知"失灵"已成为当前许多学生的通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持续发展。造成学生认知"失灵"的教学原因主要是:在观念上将认知窄化为符号思维能力,在过程上孤立地以学业问题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方法上囿于在"虚拟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克服学生的认知"失灵"问题,课堂教学需作出相应的调整或变革。
- 张琼
-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