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8-02)
- 作品数:22 被引量:287H指数:9
- 相关作者:王宗明张柏毛德华任春颖刘家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 暴雨洪灾风险评估研究进展被引量:46
- 2015年
- 洪灾风险评估是洪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作为非工程性防洪措施的一种,要及时、准确地把握洪水灾害的多方面特征。首先对洪灾风险形成机理、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洪灾风险评估方法3个方面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指出当前洪灾风险评估中在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及模型、风险演变驱动机制等方面尚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洪灾风险评估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刘家福张柏
- 关键词:暴雨洪灾
- 1990~2015年韩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18
- 2017年
- 以中等分辨率Landsat系列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OBIA)方法,研究1990~2015年韩国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发现:近25 a来,韩国人工表面、林地、湿地、耕地和水体面积变化较大。人工表面扩张最为明显,面积增加了1 847.24 km2(+38.97%),主要发生在以首尔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多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林地、湿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减少776.71 km2、707.32 km2和426.65 km2。过去25 a间韩国土地覆被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100 m)和坡度较小(<3°)的区域。人类活动因素,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经济发展及政策调控等是造成韩国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
- 于皓张柏张柏王宗明任春颖毛德华
- 关键词:土地覆被变化
- 松嫩平原西部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运用地统计学、GIS和传统统计方法,分析松嫩平原西部吉林省通榆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并探讨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和人工施肥量等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吉林省通榆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西部高,东北和西北部低,而全氮含量为北部高,西南部低;2)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变化差异并不显著;3)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坡度的增大,急剧减少;4)淡黑钙土、栗钙土和草甸土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高于风沙土和沼泽土;5)通榆县各乡镇人工施肥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的相关性并不强,说明影响本县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因素以自然环境因素为主.
- 白一君任春颖王宗明全斌
- 关键词:影响因素土壤有机质全氮
-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以富锦市为例被引量:8
- 2015年
-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利用1980年和2010年富锦市土壤有机碳数据,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富锦市土壤有机碳库(0—30cm)在1980—2010年期间呈现降低趋势,1980年富锦市土壤有机碳库为107.12Tg C,2010年富锦市土壤有机碳库为94.39Tg C,三十年间减少了13.49%。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的沼泽湿地、旱地和草地减少。而分布在北部地区水田、林地和水体的面积均有所增加。两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大小顺序为沼泽湿地>林地>草地>水田>旱地。沼泽湿地开垦和旱地改水田是影响富锦市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
- 苗正红杨清臣邱中军毕强王宗明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地统计学土地利用
- 呼伦贝尔草原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1
- 2015年
- 基于2000,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和Fragstats3.3景观指数软件计算,定量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区10年间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指数的变化特征:(1)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区,以林地、草地转为耕地为主;中部三大沙带分布区,以海拉尔河两岸草地沙化,辉河两岸的沙地向草地逆转为主;(2)草原区各景观斑块向块大量少、形状复杂化方向发展,景观破碎化有所减弱,但景观格局的空间连接性下降。总之,草原区生态环境整体上向好,但局部恶化,草原保护任重道远。
- 王治良路春燕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吉林省地下水功能区划分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根据吉林省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结合水文地质单元,查阅搜集各行政区地下水含量、水位高度、水质状况、年均补给、开采模数等资料,通过软件ArcGIS中Spatial Analyst工具,进行分类操作,将研究区划分为资源利用区、开发保护区以及规划保留区三个一级功能区,再依据地下水功能属性及区域分布特征,进一步划分出分散式开发利用区、集中开采区、地下水水涵养区、生态脆弱区以及不宜开采区五个二级功能区;着重分析各二级区分布状况、面积大小以及平原区中五个超采区分布现状并分析超采原因,为今后有关部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以及对超采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意见和帮助。
- 刘家福李帅任春颖王宗明张柏
- 关键词: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地下水环境质量
- 基于GIS与CA-Markov的吉林西部土地覆被演变及预测
- 2017年
- 为探究吉林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规律,选取1987年、2000年、2013年3期专题制图仪(TM)影像为数据源,分析2000—2013年吉林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覆被演变;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2013年预测数据,与解译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整体kappa系数为76.3%,模拟精度较高;并基于2000年、2013年解译数据,模拟预测了2026年和203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对各时段土地动态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吉林西部地区土地利用以旱田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50%以上;在2000—2013年年间,水田、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增加明显,林地和沼泽地面积减幅较大,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水田;2013—2039年土地类型大体保持2000—2013年的演变趋势,即随着人类活动加强,居民及工矿用地、水田面积持续快速增加,林地和沼泽地面积不断减少,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结构正在发生改变,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 刘家福王鑫全韩程李林峰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基于Landsat-TM卫星影像的中亚水体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当今世界卫星遥感和图像处理技术迅速崛起并飞速发展,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水资源进行分析和监测已成为必然趋势。中亚五国地处欧亚大陆核心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上要塞,地区内常年干旱少雨,国家间水体面积差异显著。利用Landsat-TM/E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提取中亚水体信息,选取中亚主要湖泊、河渠作为典型研究区,研究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水体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亚水体总面积为123 984.80km2,其中湖泊面积为111 856.63km2,河渠面积为6 323.59km2,自然坑塘面积为5 804.58km2,湖泊、河渠和自然坑塘面积分别占中亚水体总面积的90.21%、5.10%和4.68%;中亚地区除乌兹别克斯坦国水资源充足外,其余国家水资源相对匮乏;典型研究区中咸海、额尔齐斯河和乌拉尔河变差系数相对较大,分别为41.18%、24.82%和14.68%;总体来看,中亚水体面积正逐年减少,研究中亚水体分布及动态变化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 刘家福马帅李帅任春颖张柏李京
- 关键词:遥感
- 我国雾霾天气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根据2013年我国部分城市夏季、秋季、冬季的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基于半变异函数理论,利用克里格插值方法对雾霾天气各类主要大气污染物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分析夏季、秋季、冬季PM2.5空气质量分指数。结果表明,6—12月,大气中的PM2.5质量分指数与能见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M2.5空间浓度分布均值差异明显,我国大范围雾霾天气期间,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均严重超标。由结果可知,治理雾霾不能单纯从一方面进行治理,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 刘家福王鑫全于茜杜会石
- 关键词:雾霾PM空气质量大气污染
- 1982-2009年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6
- 2012年
- 东北多年冻土区作为高纬度寒区之一,对全球变化较敏感.本文基于AVHRR和MO-DIS两种遥感数据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应用CASA模型对1982—2009年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模拟.结果表明:1982—2009年,东北多年冻土区年均气温、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显著上升,年降水量显著下降,CO2浓度及其年增长率显著增大;植被年NPP呈显著的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变化分异节点在1998年.研究期间,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年均NPP总量为623gC·m-2,植被年NPP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降水是该区生长季植被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植被NPP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异质性明显.土地利用变化通过改变土地覆被状况使植被NPP发生变化,影响了植被NPP的时空分布特征.植被NPP与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多年冻土退化对植被NPP的影响随着各区域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多年冻土区植被NPP与年均地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最大冻土深度呈负相关.
- 毛德华王宗明罗玲韩佶兴
-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