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50-G10) 作品数:5 被引量:61 H指数:4 相关作者: 黄滨 雷霁霖 刘宝良 梁友 刘滨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构建基于水产福利养殖理念的高端养殖战略研究 被引量:13 2014年 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正处于一个全新发展时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优质高效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业界人士的共同奋斗目标。本文在"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下,以近10年鲆鲽类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研究为基础,面对未来发展高效养殖模式的巨大需求,积极倡导水产动物福利养殖理念,引入先进的工程化、信息化、自动化,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和养殖系统控制技术,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构筑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有福利内涵的工业化养殖模式,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国产养殖装备的标准化、信息化,持续推进我国高端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雷霁霖 黄滨 刘滨 徐志方 颜阔秋 翟介明关键词:工业化 循环水 养殖模式 拥挤胁迫对已接种疫苗的大菱鲆部分免疫和应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2017年 通过对3个养殖初始密度(低、中、高密度组分别为5、10、20 kg/m^2)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接种减毒迟缓爱德华氏菌疫苗,观察其血液、脾脏、头肾、鳃和皮肤中部分免疫和应激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经接种疫苗操作后大菱鲆应对拥挤胁迫的应激响应。结果显示,低密度养殖的白细胞介素(1L-1β)、补体(C3)、免疫球蛋白M(IgM)、溶菌酶(LZM)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免疫指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高密度组血液中皮质醇的含量高于中、低密度组(P<0.05);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发现,高密度组的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量显著高于中、低密度组;低密度组的免疫球蛋白M(IGM)表达量高于中、高密度组。研究表明,为提高大菱鲆的免疫效果、减少应激反应,可以采用低密度(5 kg/m^2)养殖。 殷述亭 刘宝良 黄滨 霍欢欢 王蔚芳 雷霁霖 周顺关键词:大菱鲆 拥挤胁迫 血清指标 不同浓度臭氧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活性及其净化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6年 本文通过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臭氧,研究其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活性及其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450 m V时,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去除率达39.9%,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8.2%,生物膜菌群的平均存活率为88.1%,生物膜对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处理效果良好;当氧化还原电位为500 m V时,经过臭氧24 h处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36.5%、28.1%降到12.2%、8.4%,而臭氧4 h处理后,生物膜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47.5%、32.1%降到5.0%、3.3%,水处理效果明显下降,生物膜菌群存活率由88.1%降到31.5%。由此可见臭氧添加浓度对生物膜及净化效能有重大影响。综合试验结果和分析评估,建议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臭氧添加量以控制生物滤池内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于400 m V为宜,可保证循环水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黄滨 马腾 刘宝良 刘滨 洪磊 梁友 翟介明 张丽丽关键词:臭氧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膜 中国海水鱼类陆基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7 2015年 海水养殖是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化池塘、开放式流水养殖工厂、深水网箱和循环水养殖则是我国当前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生产模式,其中陆基工厂化循化水养殖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产品安全等特点,是世界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实现水产养殖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介绍了在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对我国沿海工厂化养殖产业营运情况调研结果;围绕我国海水鱼类陆基工厂化养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循环水养殖产区分布、发展趋势、技术模式、运营效率以及运营成本构成等关键问题,探讨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主要问题,对产业发展机遇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刘宝良 雷霁霖 黄滨 梁友关键词:海水鱼类养殖 臭氧前后置工艺变化对循环水半滑舌鳎养殖系统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进一步优化封闭式循环水处理的系统工艺和运行参数,通过循环水养殖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的试验手段,将循环水处理系统工艺中的臭氧投加位置进行前置与后置的比较分析,探讨臭氧工艺变化对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系统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养鱼池进水口化学需氧量(COD)浓度都随着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增加而降低,臭氧后置比前置COD浓度下降更快,在ORP达到356 mV时,COD浓度降低29.38%;养鱼池进水口的氨氮、亚硝酸氮浓度后置低于前置;随着臭氧添加浓度的增加,系统对COD、氨氮、亚硝酸氮的去除率都显著增加(P<0.05),且当达到356 mV时,后置时系统对COD、氨氮、亚硝酸氮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分别为34.89%、50.63%、20.64%。结果表明臭氧最佳的投加位置在循环水处理工艺的后端,臭氧投加量控制在ORP指标350 mV时,对氨氮、亚硝酸氮的去除效果更具优势,并可清新水质,节省纯氧用量。 周游 黄滨 宋协法 翟介明 高淳仁 梁友 王峰关键词:半滑舌鳎 臭氧 封闭循环水 氧化还原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