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07)

作品数:27 被引量:139H指数:7
相关作者:段清波徐卫民孙满利刘军民黄永美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历史地理
  • 5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5篇遗址
  • 4篇土遗址
  • 2篇丝绸之路
  • 2篇历史古城
  • 2篇克孜尔
  • 2篇烽火
  • 2篇烽火台
  • 2篇北边
  • 2篇边疆
  • 1篇大遗址
  • 1篇地势
  • 1篇地形
  • 1篇东北边疆
  • 1篇冻融
  • 1篇冻融破坏
  • 1篇修筑
  • 1篇遗产
  • 1篇战国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机构

  • 21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敦煌研究院

作者

  • 4篇段清波
  • 4篇徐卫民
  • 3篇孙满利
  • 3篇刘军民
  • 3篇黄永美
  • 3篇薛程
  • 2篇李鸿宾
  • 1篇张宏彦
  • 1篇李最雄
  • 1篇陈跃
  • 1篇刘炜
  • 1篇姚雪
  • 1篇刘艳
  • 1篇杨强义
  • 1篇郑建栋
  • 1篇王旭东
  • 1篇张景科
  • 1篇赵凡
  • 1篇李承蔚
  • 1篇于春雷

传媒

  • 3篇城市问题
  • 3篇秦汉研究
  • 2篇文博
  • 2篇考古与文物
  • 2篇敦煌研究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民族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科学.经济....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中国文物科学...
  • 1篇遗产与保护研...
  • 1篇中国边疆学
  • 1篇西部考古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文化遗产价值是由一系列类型多样、彼此关联的子系统构成的价值体系。作为有机整体的文化遗产价值具有类型的多样性、要素的有机性、系统的层次性、发展的阶段性、主体的差异性及利用的公平性等多重特点。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价值的基本特点,有助于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工作。
刘艳段清波
关键词:文化遗产
甘肃无秦始皇长城考被引量:4
2016年
因文献资料的疏漏或错舛以及文物遗存保存较差等综合原因,秦始皇长城在甘肃省境内是否存在至今仍众说纷纭。《史记》等文献的记载以及兰州附近发现的断续的墙体遗迹使得多数学者认为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考古调查还是秦始皇长城的修建背景等方面考虑,"甘肃境内存在秦始皇长城"都值得商榷。本文通过对秦始皇统一之后秦帝国面临的西北边界形势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重证据法"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考证后,认为甘肃境内并无秦始皇长城遗迹。兰州附近发现的墙体遗存与甘肃镇明长城有关。
同杨阳段清波
关键词:秦代
汉代新疆烽火台夯筑工艺研究——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3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新疆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新疆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原地区。当时的工匠和士兵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汉先进的夯筑工艺带到新疆,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从中原传入的夯筑工艺结合当地建筑技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新的技术形式,为新疆地区夯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薛程徐瑛智
关键词:烽火台丝绸之路
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研究——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被引量:10
2014年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遗产的功能正从单一注重"文化传承"向惠及"区域发展"的方向转变。对于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于区域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以甘泉宫遗址为例,在分析甘泉宫遗址与其所在的陕西省淳化县协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淳化县环境资源特性与甘泉宫遗址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发展的协同之策。
刘军民徐晶晶
关键词:大遗址
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研究——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本文从夯筑历史、夯筑方式以及夯筑过程三方面对以克孜尔尕哈烽火台为代表的汉代西域烽火台夯筑工艺进行了研究。同时将其与中原汉长城以及河西走廊的汉代烽火台进行了比较,认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沿线的夯土建筑所采用的夯筑技术主要来自于中原地区。当时的工匠和士兵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汉先进的夯筑工艺带到西域,并且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从中原传入的夯筑工艺结合当地建筑技法因地制宜的形成了新的技术特点,这为西域地区夯土建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冯锴薛程王超翔刘璐
关键词:烽火台丝绸之路
交叉区民众心态之研讨——以唐朝长城区域为例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以文献中的两则史料为例,对唐与后突厥、契丹之间的交叉区河北诸州百姓在双方发生争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与政治立场的选择进行了阐释,旨在揭示他们秉持的态度、立场与其背后隐藏的政治、社会、文化诸要素之关联。本文写作的另一目标是企图避免采用表象之上的简单而浮面的成因去解释历史自身,力求看到文字记述背后隐藏的各种讯息及其暗码。河北(尤其所谓“边疆地区”的)百姓模棱两可的政治立场是他们对两个对峙政治体加诸他们头上的强制性约束而做出的自我保护性回应,这类行为在历史上并非个别而具有普遍性,当然这种“普遍性”是有前提设置的。
李鸿宾
关键词:民众心态忠诚度
布纹瓦及在秦地的传播——来自陕西早期长城沿线的观察被引量:13
2013年
外绳纹内布纹筒瓦起源于三晋地区魏国的工艺技术,随着魏国的西进遂传播到秦国东部和北部;秦统一期间这种技术随魏地工匠传播到关中;西汉早中期之前,内麻点纹和内布纹筒瓦同时在原秦国疆域并行,并传播至长城地带,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此后布纹瓦技术随着汉文化的确立在帝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地传播。
段清波于春雷
唐初弃修长城之检讨被引量:8
2015年
就中原农耕与北方游牧政权的特性而言,定居型政治体出于自保,修筑长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其前提则是双方的对峙。唐朝立国后其战略旨向突进草原,构筑南北一统之王朝,长城修筑的价值因此而丧失。唐朝初起与东突厥的虚与委蛇、总管府之施行与关中要地之驻防等措置,盖皆系此方略成型衍化之环节。唐朝此种战略之出台,固然有双方具体的内外动因,但唐初宗室之胡系文化之渊源,实是外在战略之内因。就此而言,唐的胡汉组合,值得再深入讨论。
李鸿宾
关键词:唐初突厥
历史古城环境的认知、解构与保护——以陕西省米脂窑洞古城为例被引量:7
2014年
根据历史古城环境的特性和现状,从物质层面的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非物质层面的社会环境对历史古城进行了解构。依据米脂窑洞古城这一具体案例,指出目前历史古城面临着建筑环境混杂、景观环境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环境衰败等严峻挑战。结合米脂窑洞古城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历史古城环境保护的对策。
刘军民郑建栋
关键词:历史古城
西汉西北地区长城内防功能初探被引量:3
2012年
西汉西北地区长城不仅具有外防功能,同时兼具内防功能。这一内防功能的形成与亡人有关,而亡人除了侯应归纳的"往者从军不还者贫困子孙"、"边人奴婢愁苦者"、"盗贼群辈犯法者"之外,还有"败降"者、"诱降"者等特殊亡人。且在特殊亡人影响和匈奴宣传诱惑下,西汉亡人不断,其中以环境恶劣而时有亡出塞的边人最为典型。面对这种情况,西汉政府赋予长城内防功能,并通过边塞吏卒实施这一功能。
黄永美徐卫民
关键词:西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