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ZJ908-03-03)
- 作品数:1 被引量:30H指数:1
- 相关作者:陈少波谢起浪黄晓林关万春彭欣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省近岸水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温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乐清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被引量:30
- 2011年
- 于2006年9月和2007年5月对乐清湾5条潮间带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3种,其中软体动物40种,多毛类25种,甲壳动物24种,棘皮动物9种,其它动物15种。从季节来看,物种数秋季(81种)高于春季(68种),但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春季(分别为(91.90±59.14)g/m2和(1541±1261.41)个/m2)明显高于秋季(29.20±22.20)g/m2和(201±52.97)个/m2);春季以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Reeve)]幼体、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Benson)]、婆罗囊螺[Retusa(Coelophysis)boenensis(A.Adams)]、绯拟沼螺[Assiminea latericea H.et A.Adams]为主要优势种,而秋季以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彩虹明樱蛤、淡水泥蟹[Ilyoplax tansuiensis Sakai]、巢沙蚕[Diopatra neapolitana DelleChiaje]为主要优势种,说明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随着季节有着较大的变化。各断面的Shannon-Winner指数(H')为2.34-3.31,平均为2.85±0.35;Margalef's species richness指数(d)为3.02-6.42,平均为4.29±1.10;Pielou's evenness指数(J')为0.46—0.73,平均为0.62±0.09。运用ABC曲线、等级聚类和MDS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分析发现,群落结构已受到中度干扰,稳定性差。与以往历史资料相比,乐清湾大型底栖动物向次生型群落转化,原因可能与过度采捕、生境恶化、海岸工程以及围塘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 彭欣谢起浪陈少波黄晓林仇建标仲伟关万春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优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