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W12-001)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耿传明郭亮亮王晏殊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知识
  • 2篇知识层
  • 2篇文学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机制
  • 1篇心态
  • 1篇义和团
  • 1篇义和团运动
  • 1篇章太炎
  • 1篇神气
  • 1篇探险
  • 1篇特质
  • 1篇天人关系
  • 1篇气质
  • 1篇清末
  • 1篇清末民初
  • 1篇唯理论
  • 1篇唯理主义
  • 1篇唯情
  • 1篇唯情论

机构

  • 5篇南开大学

作者

  • 5篇耿传明
  • 1篇王晏殊
  • 1篇郭亮亮

传媒

  • 1篇文艺争鸣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文学与文化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天人关系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变被引量:4
2013年
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天"不仅指自然之天,而且具有神灵之天和伦理之天的内涵,是价值和意义的来源,天高于人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同。以人从天、天人合德是中国古典文学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近代以来,天的主导地位开始为人所取代,在主客二元对立的视域中,神灵之天和伦理之天的意义均已消失,"天"成为单纯的自然之天、物质之天,人的主体性得到确立和张扬,人支配自然、主宰世界的观念催生了人本主义文化的兴起和繁荣,这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得以产生的文化生态环境。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的变化确立了人之于世界的主体性地位,给人性带来了极大的解放,但也使现代性所特有的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在改造人生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近代人通过对天人关系的翻转,促成了人的基本生存态度的变化,进而推动了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国近现代文学以文学共识铸造社会共识,以其对"新人"、"新世界"的召唤和塑造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既有追求现代性的一面,也有对现代性造成的困境进行回应、反省的一面,是我们认识现代、把握现代人生存处境及生存状态的一个重要参照。
耿传明
关键词:天人关系文学转型心理机制唯情论
“打通后壁”的精神探险——康有为、章太炎与近代知识层的代际心态转换被引量:1
2013年
考察近代文化、文学的发生,不能不从康有为、章太炎这两个开山人物说起,但要理清其起点和来源,有必要对他们的思想、人格成长过程做一综合性的考察,揭示其与上一代和下一代人物相比所发生的代际心态变化。中国文学、文化的古今之变主要是通过三个"历史社会世代"完成的,康有为和章太炎属于第二世代;康有为出现的意义首先在于他对现代强势的西方予以了独特的、积极的回应,他的应对之道就是将公理至上和儒学宗教化结合在一起,成立孔教会,建立起新的政教合一的信仰,从而表现为文化建构主义倾向。而章太炎则依托佛教唯识宗和庄子齐物论,质疑一切不容置疑的时代信条,表现出一种文化多元论的解构主义倾向,两者之间具有一种对立互补的关系。
耿传明郭亮亮
关键词:章太炎文化转型
“五四”人的精神趋向——抽象化的文学政治与理性的激情化被引量:1
2013年
由思想文化领域的知识阶层发起的社会改造运动主要是从理性主义的抽象原则出发的,而社会改造又是需要激情来推动的,由此理性的激情化就为现代文学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助力。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种抽象的文学政治的性质,它从抽象的理性法则出发,力图在政治上同一切现实的政治势力切割;在文化上与固有的传统决裂,以理性作为文化建构的唯一原则。这是一种以具有普世性的理性主义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取代特殊主义、地缘主义的传统文化的努力。他们的文化信念带有明显的现代末世论色彩,着眼于从终极的理想状态来看待现实。
耿传明王晏殊
关键词:文学政治唯理主义
“苏生”和“毁灭”之间的预言——鲁迅的精神特质与“灵明”开启的现代性被引量:1
2013年
鲁迅是传统天道世界观在西方冲击下崩溃之后知识阶层的现代精神趋向的重要代表,如何在古今之变的问题意识中揭示鲁迅所代表的开启"灵明"的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内涵,是把握鲁迅之为鲁迅的关键。置身于现代的家园感的丧失、应然和实然的冲突以及人与宇宙、世界对立的紧张性在鲁迅身上有充分的表现,其截然区分善与恶、绝不妥协的立场,是其在世俗常态生活态度之外,给人们开出在"苏生"和"毁灭"之间必居其一的二元选项的原因,这种清坚决绝的精神态度使其与反世俗、反律法、对现实世界持整体性拒绝态度的灵知主义具有相通之处。
耿传明
关键词:毁灭精神特质
清末民初后科举时代的新型知识层与文化心性的代际转换
2014年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不但是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在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它以义和团的惨烈失败、朝廷出逃陕西、首都北京被八国联军攻陷的方式,证明“义民”之不足恃,画符念咒的“国粹”之无用,从而为近代文化上的西进东退掀起了一个高潮,并在科举制废除后促成了与传统士人阶层不同的新型知识阶层的出现。虽然由于李鸿章的纵横捭阖、巧舌如簧,最终将责任全部归诸“暴民”和少数顽固派大臣,朝廷成了他们的受害者,作为侵略者的“八国联军”成为帮助朝廷靖乱的“义军”,这给慈禧太后留足了面子。
耿传明
关键词:科举制清末民初知识层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