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2005-3)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蒲宗君饶世达杨武云陈国跃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青年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杂种
  • 2篇小麦
  • 2篇核不育
  • 2篇标型
  • 2篇不育
  • 1篇杂种优势
  • 1篇杂种优势分析
  • 1篇太谷核不育
  • 1篇显性
  • 1篇显性核不育
  • 1篇小麦杂种
  • 1篇蓝粒
  • 1篇核不育小麦
  • 1篇SSR标记
  • 1篇SSR检测
  • 1篇不育小麦

机构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饶世达
  • 2篇蒲宗君
  • 1篇杨武云
  • 1篇陈国跃

传媒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杂种优势表现及外源染色质SSR检测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创制的蓝标型显性矮秆核不育系97-866为基础,转育了10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新不育系。通过杂种优势测定,结果表明,所配制的杂交组合中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选育出5个杂交种的经济产量均超过标准品种15%以上。利用SSR标记,初步筛选出Xgwm165-4D和Xgdm6-4D是蓝标型显性核不育系蓝粒基因所在4E染色体的特异性标记。
蒲宗君饶世达田宁陈国跃
关键词:蓝粒SSR标记
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小麦的特性及其F_1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为了使小麦显性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在杂种小麦上得以利用,以创制的显性蓝粒附加系97-866为基础,转育成功8份不同基因背景的新不育系,并对这8个不育系的粒色和育性分离状况以及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这8个新不育系的后代中,蓝粒不育株占20.6%-23.8%,平均为22.3%;白粒非矮秆可育株占77.6%,其它类型仅占0.1%,表明蓝粒基因、Ms2和Rht10基因均位于附加染色体上,而且连锁紧密。但对性状不同轮回亲本,矮败蓝粒于的传递率有差异,部分轮回亲本间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同一轮回亲本在不同年份间对蓝粒不育株传递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1代杂种优势表现为既有超亲优势又有超标优势,筛选出3个杂交种的籽粒产量超过对照15%以上。
蒲宗君饶世达杨武云田宁
关键词:小麦太谷核不育杂种优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