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083)

作品数:2 被引量:28H指数:2
相关作者:王金忠徐晓巍张增利童建史勇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省电力医院南开大学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带状疱疹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钙
  • 1篇治疗带状疱疹
  • 1篇神经痛
  • 1篇受体
  • 1篇疱疹
  • 1篇维生素D受体
  • 1篇小鼠
  • 1篇经痛
  • 1篇后遗神经痛
  • 1篇活性
  • 1篇基因
  • 1篇基因敲除
  • 1篇基因敲除小鼠
  • 1篇更昔洛韦
  • 1篇和血
  • 1篇钙水平
  • 1篇干扰素
  • 1篇白细胞介素

机构

  • 1篇南开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黑龙江省电力...

作者

  • 1篇徐晓巍
  • 1篇李冰燕
  • 1篇史勇
  • 1篇王金忠
  • 1篇童建
  • 1篇张增利

传媒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后遗神经痛及IL-6、IL-10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5
2015年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后遗神经痛和IL-6、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于黑龙江省电力医院治疗的106例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止痛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干扰素治疗。观察比较组间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评分及炎性因子IL-6、IL-10水平,并于治疗期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带状疱疹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6%vs 78.8%,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别为44.4%和5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后遗神经痛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3.5±0.7)分vs(5.8±0.9)分,P〈0.05]。炎性因子方面,与对照相比,观察组治疗后IL-6水平降低[(137.6±32.4)pg/m L vs(340.5±30.6)pg/m L,P〈0.05],IL-10水平升高[(179.3±22.5)μg/m L vs(150.6±24.1)μg/m L,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轻后遗神经痛疼痛程度,且不良反应轻微。
徐晓巍王金忠
关键词:干扰素更昔洛韦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白细胞介素-10
1α羟化酶活性和血钙水平对24羟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肾脏24羟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两种基因敲除小鼠。每种小鼠又分两种饲养方式。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钙浓度。用半定量RT-PCR法研究小鼠肾脏组织中1α羟化酶和24羟化酶基因的表达。结果:1α羟化酶基因敲除小鼠体内血钙低于野生型小鼠(78±10.4 mg/Lvs111±16.5 mg/L,P<0.05.),测不出24羟化酶基因表达。维生素D受体基因敲除小鼠有很高的1α羟化酶表达,小鼠血钙也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鼠(68±9.8 mg/Lvs111±16.5 mg/L,P<0.05),测不出24羟化酶表达。但给予高乳糖饲料后,两种基因敲除小鼠血钙都上升到与野生型小鼠一致水平。此时,24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与野生型也基本一致。结论:血钙是调节24羟化酶基因表达的直接因素,1α羟化酶对24羟化酶的正向调节作用是通过升高血钙来实现的。
张增利李冰燕史勇童建
关键词:基因敲除小鼠血清钙维生素D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