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5022)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2
- 相关作者:史久新何剑锋张芳徐志强孙松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北冰洋环境快速变化与生态响应被引量:7
- 2012年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北冰洋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水温升高、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和海冰储量下降、淡水输入增加、盐度下降、海水酸化现象初现,导致原本依托海冰生存的北冰洋生态系统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已有研究表明,与冰相关生物的生存状况正在恶化,初级生产者个体呈现小型化趋势,冰藻减少影响底栖生物产量,亚北极种入侵。由于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远超预期,而人类对生态系统、特别是北冰洋中心区的了解非常有限,如何尽快建立观测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了解、预测潜在的变化成为未来的重要课题。
- 何剑锋张芳
- 关键词:环境变化海洋生态系统
- 加拿大海盆夏季冰区细菌和原生生物群落特性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采用表面荧光显微分析方法对2014年夏季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集于加拿大海盆7个海冰站位的融池、冰芯和冰下海水样品进行了细菌和原生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类生境中的第一优势类群均为细菌(不包括ICE07站位出现水华融池的统计),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2.8%、37.8%和50.7%;第二优势类群均为鞭毛虫,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0.2%、34.3%和37.5%。包含细菌、鞭毛虫和纤毛虫在内的异养生物在总生物量中占有优势,显示微食物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北冰洋夏季快速融冰的背景下,3类生境总体上缺少快速生长的条件,总生物量偏低。其中ICE07站位出现融池水华和冰表自养鞭毛藻高值,推测合适的藻种和营养盐的额外补充共同促成了该站位冰表(融池)藻华的形成。
- 张灿何剑锋何剑锋黄涛林凌张芳
- 关键词:海冰细菌原生生物生物群落
- 2012年马卡诺夫海盆与楚科奇深海平原浮游动物夏季的垂直分布及地理差异被引量:1
- 2016年
- 利用2012年9月1—6日采自马卡诺夫海盆3个站位和楚科奇深海平原1个站位的分层浮游动物样品,研究了浮游动物在0—1 000 m水层的垂直分布以及地理差异。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在上层分布密集而在深层比较稀少。4个站位在0—50 m、50—100 m和100—200 m水层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5.0、360.7和231.2 ind·m-3,而在200—500 m和500—1 000 m的丰度只有64.4和36.9 ind·m^(-3)。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类中,植食性为主的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北极哲水蚤(Calanus glacialis)和极北哲水蚤(Calanus hyperboreus)集中在200 m以浅的水层。虽然在200 m以下杂食性种类矮小微哲水蚤(Microcalanus pygmaeus)、隆剑水蚤(Oncaea spp.)和细长长腹水蚤(Metridia longa)的丰度明显降低,但是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比例却明显更高。两个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但是楚科奇深海平原大型桡足类极北哲水蚤的丰度较高,而小型桡足类丰度较低。垂直分布上差异主要在于500—1 000 m水层,马卡诺夫海盆站位丰度为22.7—92.6 ind·m-3,而楚科奇深海平原只有1.6 ind·m^(-3)。深海区浮游动物丰度的地理差异说明生物泵的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类似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楚科奇深海平原存在数量较多的极北哲水蚤,它们在春季融冰前就上升到表层摄食冰藻,显著降低了有机物的垂直通量。
- 徐志强张光涛孙松
-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 2012年夏季西北冰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
- 2016年
- 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在2012年达到低值。为了了解海冰变化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夏季西北冰洋22个站位的网采样品,通过种类组成和丰度研究了群落的类型、结构和地理分布,探讨了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根据记录到的54种(类)浮游动物,21个站位可以划分成在地理上基本隔离的三个浮游动物群落:楚科奇海南部群落,藤壶幼体数量占优,站位丰度百分比在56.6%—79.8%之间,桡足类次之(18.0%—42.2%),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白令海种类;楚科奇海中北部群落以广布性桡足类占绝对优势(62.3%—96.8%),藤壶幼体次之(0—30.9%);深海群落浮游动物的丰度极低,组成上以桡足类为主(71.6%—89.8%),且多数是体型较大极地种。楚科奇海陆坡边缘的M06站丰度较高但是种类组成与深海站位相似,没有归入任何群落。两个浅水群落优势种都是北极哲水蚤(Calanus glacialis)、伪哲水蚤类(Pseudocalanus spp.)、圆胃住囊虫(Oikopleur vanhoffeni)以及藤壶幼体(Barnacle larva),但优势度各异。深海群落优势种较多,北极哲水蚤(Calanus glacialis)、极北哲水蚤(Calanus hyperboreus)、细长长腹水蚤(Metridia longa)以及北极拟真刺水蚤(Paraeuchaeta glacialis)等体型较大的桡足类优势度较高,体型较小的矮小微哲水蚤(Microcalanus pygmaeus)、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优势度相对较低。与群落类型按维度和深度的变化趋势一致,统计分析显示表层温度和表层盐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与海冰覆盖面积较高的2003年相比,群落类型和地理分布没有显著变化,但是楚科奇海浮游动物丰度增加了1—2倍,深海群落丰度降低而组成上大型种类比例升高。
- 徐志强张光涛孙松
- 关键词:楚科奇海浮游动物群落类型桡足类
- 海水热力学方程TEOS-10及其与海水状态方程EOS-80的比较被引量:8
- 2012年
- 新的2010年海水热力学方程TEOS-10采用1990年国际温标以及考虑世界大洋海水组成空间差异的绝对盐度,与旧的1980年海水状态方程EOS-80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更广的适用范围,能够直接计算包括熵、焓、热容量在内的旧方程无法计算的热力学变量,将给海洋学研究带来重要的影响。借助气候态平均数据计算的结果表明,新旧方程计算的密度之差,在全球大多数海域可超过10-2kg/m3。在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包括中国东海和南海的深海区域,该差别尤为显著,在精度要求较高的研究中必须予以考虑。新方程对密度计算的这一修正主要归因于其首次提出的绝对盐度,考虑了包括中性溶质在内的所有溶质的作用,弥补了实用盐标的缺陷。新旧方程计算冰点等其他物理量也有相应的修正。应尽快推广应用TEOS-10以及绝对盐度,充分发挥其对海洋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 孙永明史久新阳海鹏
- 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沿岸冰间湖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利用2003—2011年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tem)日平均海冰密集度数据,对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沿岸冰间湖进行了分析。针对冰间湖的特点,在阈值法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冰间湖出现的频率,限定冰间湖的最大范围,区分各个冰间湖。通过计算阿拉斯加沿岸冰间湖的面积,结合NCEP-DOE(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Department of Energy)再分析风场数据和白令海峡潜标观测的温盐和海流数据,初步探讨冰间湖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了排除海冰外缘区对判断冰间湖的影响,研究仅限于白令海峡完全冰封的1—4月,可得到以下结论:阿拉斯加西北沿岸海域每年冬季都会出现5个冰间湖,多数时间为紧靠大陆边缘的沿岸冰间湖,巴罗角附近海岸在3月和4月会出现位于沿岸固定冰之外的裂缝冰间湖。冰间湖面积每天都发生变化,表现出天气尺度的变化特征,经历长达数日的发展和消失的过程,与风场的转换有密切关系。离岸风有利于沿岸冰间湖的扩展,但是该海域1—4月的盛行风为东北风和北风,对于多数冰间湖而言为沿岸风,不利于冰间湖的形成,因而冰间湖有时消失长达数十日。在偏北风的影响下,太平洋入流对北部冰间湖几无作用,而对南部冰间湖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 梁敏仪史久新
- 关键词:楚科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