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C09B08)

作品数:5 被引量:81H指数:4
相关作者:董仁才苟亚青李思远刘昕李宇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生态环境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遥感
  • 1篇易损性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生态环
  • 1篇生态环境敏感...
  • 1篇生态环境影响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影响
  • 1篇铁路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规划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科学院城...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4篇董仁才
  • 3篇苟亚青
  • 2篇李思远
  • 1篇王豪伟
  • 1篇邓红兵
  • 1篇孙晓泽
  • 1篇刘昕
  • 1篇曹慧明
  • 1篇李春明
  • 1篇李宇亮
  • 1篇刘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管理主体对泸沽湖流域生态系统影响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行政边界将自然生态系统从主观上切割为可供管理的空间单元,而人类介入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会从根本上影响生态系统的格局和生态学过程,这种影响对流域生态系统更为显著。以我国西南川滇两省交界处的泸沽湖流域生态系统为例,运用对比分析法,先从不同行政尺度定性比较了流域两侧生态系统管理主体在自然、社会、经济子系统方面的差异性。再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变化监测技术,定量分析流域省界两侧土地利用类型、林分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关键要素上的差异,形成对流域省界两侧生态系统功能的差异性的全面认识,从而对产生生态系统功能差异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泸沽湖流域综合管理的对策,以实现泸沽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董仁才苟亚青李思远曹慧明
关键词:流域环境管理
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GIS模型被引量:8
2011年
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过程中的空间要素叠置分析具有明显优势。本文通过对传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和逻辑完善,采用ArcGIS平台的Model Builder工具封装了可以进行多循环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GIS模块;并选取青藏铁路沿线部分路段,测试了从环境问题分析、指标与权重确立、空间数据预处理到GIS模型运行的全过程。结果表明:在多重生态与环境要素累加效应影响下,青藏铁路生物通道的两侧高度敏感,且多个敏感区连成一个线性敏感带,铁路沿线生态环境敏感性区域的带状空间格局特征突出;通过与大量地面调查的评估结果相比较,验证了该GIS模型判断生态敏感区域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线性工程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快速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董仁才孙晓泽李春明刘涛苟亚青
关键词:生态环境敏感性缓冲区青藏高原
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被引量:10
2014年
以某山地城市为例,在充分了解当地城市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技术标准,构建规划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功能布局图进行空间分析,获取相关评价数据;依托专家智库,参照规划目标,对规划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从而实现规划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规划区内,高易损区占总面积的33.86%;中易损区占总面积的28.87%;低易损区总面积的37.00%。其中,高易损区主要分布于:(1)旅游服务组团中部、北部的住宅区,以及南部的服务区;(2)高校教育组团的住宿区和部分教学区;(3)工业园组团的职工住宿区。依照评价结果,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对规划区地质灾害防范提出建议。
李宇亮王豪伟邓红兵董仁才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易损性风险管理
近15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被引量:50
2017年
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获得中国西南地区2000—2014年间的250 m分辨率月度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结合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方法,对西南地区近15 a间FVC时空变化及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间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最大FVC显著增加,增加速率为0.096 2 a^(-1)(p<0.05),农田年最大FVC增幅最小(0.031 1 a^(-1),p=0.582);(2)FVC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滇北、黔渝地区的森林和灌丛、三江源地区的草地以及广西南部的农田FVC显著增加,但汶川、横断山、川西北等地FVC显著下降;(3)西南地区年最大FVC与秋季降水和夏季均温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320和0.281;(4)2000—2014年间西南地区FVC残差的增加速率为0.023 2 a^(-1),说明人类活动对西南地区植被生长整体上起促进作用。
郑朝菊曾源赵玉金赵旦吴炳方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气候变化
基于3S技术的青藏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被引量:12
2012年
通过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改建完善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凝练出以Landsat7 ETM+、Landsat5 TM、Geoeye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光谱差值法和目视判读法等方法,对施工前后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进行提取,并构建干扰斑块数量、干扰强度和干扰幅度等评价大型线性工程施工期干扰强度的新指标和新思路.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高寒草甸向裸地或建筑的转变,同时也提取出少量植被恢复斑块.变化斑块集中分布在公路两侧10~50m范围内,对区域干扰幅度较小.通过工程监理与实地考察数据的验证,该方法能准确提取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斑块,提出的干扰指标能有效提高变化信息的分析精度.
苟亚青刘昕李思远董仁才
关键词:遥感生态环境影响变化检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