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2171) 作品数:22 被引量:174 H指数:8 相关作者: 许向阳 李景富 姜景彬 赵婷婷 刘冠 更多>> 相关机构: 东北农业大学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泰山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番茄NAC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1 2016年 本研究挖掘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中NAC转录因子家族成员104个,为研究番茄NAC转录因子在响应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的调控作用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番茄NAC转录因子的全基因组分析提供了依据。通过SOL数据库下载番茄NAC、NAM基因及蛋白序列,根据NAC保守域序列号PF01849、PF02365,利用HMMER 3.0软件鉴定番茄NAC基因。再利用保守结构域预测软件Pfam和SMART对候选序列进行筛选鉴定。使用DNAMAN5.0、Web Logo、MEGA5.2、GSDS2.0、Map Inspect、Ex Pasy和Swiss-Model等软件对获选番茄NAC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RT-PCR技术检测番茄NAC转录因子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实验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番茄中NAC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预测及分析。预测及分析结果显示,番茄NAC基因家族包含104个蛋白质,通过分组鉴定和进化树分析将番茄NAC基因家族分为12个亚族,番茄特有的TNAC亚族成员最多为28个。本实验对挖掘到的104个NAC转录因子的分子量、等电点、保守结构域及蛋白质二、三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及分析。本实验选取12个NAC转录因子家族成员进行RT-PCR技术检测,获得其在根、茎、叶、花、果中的表达情况,半定量结果显示,7个Sl NAC基因在根、茎、叶、花、果(红熟)中均有表达,并呈现出多种表达模式。番茄NAC转录因子家族在结构上高度保守,并参与番茄生长发育、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调控过程。 姜秀明 牛义岭 许向阳关键词:番茄 NAC 生物信息学 转录因子 番茄耐盐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为研究番茄耐盐性的遗传规律,选用耐盐性差异较大的品种早粉2号和醋栗番茄(LA2184)配制早粉2号×醋栗番茄杂交组合,对其P_1、P_2、F_1、F_2、BC_1P_1、BC_1P_2共6个家系世代群体苗期植株进行耐盐性调查,通过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研究番茄耐盐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早粉2号×醋栗番茄耐盐性遗传模型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该群体中加性效应(d_a、d_b)均为1.332 1,显性效应(h_a、h_b)分别为1.038 0、3.510 4,上位性效应(i、j_(ab)、j_(ba)、l)分别为1.325 6、-1.259 9、-3.732 4、-1.004 9,BC_1P_1、BC_2P_2、F_2的主基因遗传力(h_(mg)~2)分别为0.579 1、0.342 0、0.601 1。 姜淼 许向阳 姜景彬 李景富关键词:番茄 耐盐性 外源ABA对番茄幼苗抗冷性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4 2016年 以高代自交系"东农11537"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在筛选出适宜浓度为200μL/LABA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外源喷施ABA对番茄幼苗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μL/L的ABA预处理番茄幼苗后,随冷处理时间延长,叶片内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逐渐升高,在同一时期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高于CK,而MDA含量低于CK。冷胁迫下两组叶片中抗冷相关基因CBF1、SLCZFP1、SLCMYB1、LENLP4的表达量都出现上升趋势,其中SLCMYB1、LENLP4两个基因在ABA预处理后表达量上升显著高于CK,经ABA预处理的幼苗能够促进冷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并提高其抗冷性。 尹松松 赵婷婷 李景富 姜景彬 张贺 陈秀玲 许向阳关键词:番茄 脱落酸 抗冷性 生理指标 cDNA-AFLP技术在植物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6年 c DNA-AFLP技术因其具有多态性丰富、且效率较高,而且稳定性强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在植物差异表达的各个领域。在植物的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方面,该技术不断完善,并且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综述从c DNA-AFLP技术的发展建立、原理、技术特点和在植物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简单阐述,并对该技术进行了展望。本综述重点讨论了该技术生物胁迫中的两方面即抗病育种和抗虫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耐热、耐冷、耐盐、耐旱等方面的应用,突出显现了c DNA-AFLP在植物应用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同时还简要列举了一些应用实例。 刘冠 赵婷婷 杨欢欢 张冬野 姜景彬 李景富 许向阳关键词:CDNA-AFLP 生物胁迫 非生物胁迫 水杨酸和氯化钙对干旱胁迫下番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2016年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和氯化钙(Ca Cl2)处理番茄品种东农11537幼苗,处理3 d后进行干旱胁迫,在干旱的第1、3、5和7天观察植株表型,测定叶片相关生理指标,并比较2种处理的抗旱效果、最佳抗旱浓度。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喷施去离子水的对照组相比,适宜浓度的SA和Ca Cl2处理均能有效缓解番茄叶片相对含水量的降低,抑制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同时,提高番茄叶片SPAD值、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有效提高番茄幼苗的抗旱性。0.3 mmol·L^(-1)的SA和10 mmol·L^(-1)的Ca Cl2处理提高番茄幼苗抗旱性的效果较佳,0.3 mmol·L^(-1)SA效果最佳。 张冬野 赵婷婷 李景富 姜景彬 张贺 陈秀玲 许向阳关键词:水杨酸 氯化钙 番茄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9的抗性特点及遗传连锁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Cf19的抗性范围基本涵盖了中国目前分化出的所有叶霉菌生理小种,且抗性显著;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该基因介导的抗性应答中出现明显的超敏反应,强度介于Cf4和Cf9基因之间;遗传连锁分析说明该基因的遗传特性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规律;通过进一步SSR和AFLP分子标记连锁分析,共找到6个与Cf19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将该基因初步定位于番茄1号染色体短臂区域。 赵婷婷 张帆 李帅 刘冠 李景富 姜景彬 张贺 许向阳关键词:番茄 番茄叶霉病 基因定位 辣椒GATA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6 2017年 本研究旨在分析和鉴定辣椒GATA转录因子的家族成员的生物信息学特征,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通过HMMER和SMART软件对辣椒GATA转录因子进行鉴定。利用Clustal X 1.83、MEGA5.05、GSDS、MEME等软件对辣椒GATA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鉴定出24个辣椒GATA转录因子家族成员。系统进化树的结果显示,24个GATA家族成员分为4个亚族。GSDS软件结果表明辣椒GATA转录因子的内含子、外显子分布情况。DNAMAN软件和MEME软件结果显示辣椒的大部分GATA转录因子是保守的。染色体定位软件Map Inspect分析表明,辣椒GATA转录因子在辣椒12条染色体上分布并不均匀。本研究鉴定并分析了辣椒GATA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的特征,为以后继续研究其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袁岐 张春利 赵婷婷 许向阳关键词:辣椒 转录因子 生物信息学 番茄PIN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2017年 PIN基因家族是调控生长素运输的重要输出载体。拟南芥PIN2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在生长素不对称分布在根的向重力性反应中起着关键性调控作用(潘建伟等,2010)。植物根系的重力性决定着根系空间生长的趋势,对植物养分的吸收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功能已知的拟南芥PIN2基因为参考序列,对番茄PIN2基因开展了蛋白组分和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分析,蛋白结构预测,跨膜结构分析等生物信息学研究,为番茄PIN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分子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张春利 袁岐 赵婷婷 许向阳关键词:番茄 生物信息学 番茄与叶霉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6年 番茄-叶霉菌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文章从番茄叶霉病症状、叶霉菌侵入机制、番茄抗叶霉菌免疫系统及抗病基因和无毒基因互作等方面论述番茄与叶霉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并讨论和展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刘冠 赵婷婷 李宁 姜景彬 李景富 许向阳关键词:番茄 叶霉菌 互作机制 番茄抗黄化曲叶病ty-5基因的PCR快速检测 被引量:1 2016年 以番茄抗病材料CLN32120a-23(含ty-5基因)和感病材料Moneymaker(不含抗病基因)为试材,通过杂交、自交获得的F1、F2代,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了1个与抗病性状共分离的共显性SSR标记。结果表明:该标记在CLN32120a-23中可以扩增出550bp的条带,在Moneymaker中可以扩增出780bp的条带,在F1中可以扩增出上述2条条带,标记结果与田间鉴定基本一致,证明该标记能够区分抗病材料、感病材料及杂合抗病材料,是与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病基因ty-5紧密连锁的共显性标记。对27份番茄材料进行检测,鉴定出有15份材料基因型为ty-5/ty-5,分子标记检测与田间检测结果吻合率达80%。该标记可用于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ty-5基因的PCR快速检测,同时为ty-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杨欢欢 姜景彬 李景富 许向阳 商珺鸣关键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SSR分子标记 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