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Z200519)
-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介万奇陈福义余凤斌于子龙余风斌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 采用紫外光照法在磷酸盐玻璃中合成CdS/Ag复合微粒(英文)被引量:1
- 2007年
- 掺杂有Ⅱ-Ⅵ族半导体纳米颗粒(如CdS)或者过渡金属(如Ag)的玻璃由于其较大的非线性光学效应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而同时掺杂有半导体/金属的复合微粒则可以进一步增强玻璃的三阶非线性效应,因此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我们利用玻璃沉淀技术及随后的热处理和紫外光还原技术制备了含高浓度(1%)Ag微粒的玻璃,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其物相,用高分辨扫描电镜分析了其形貌,以及测试了其吸收和发光性能。从CdS/Ag复合微粒的扫描照片可以发现晶粒均匀分布在玻璃中,尺寸约为1μm。X射线衍射发现经过热处理和紫外光照的样品衍射峰中含有CdS和Ag,而只进行热处理的样品则只含有CdS,未处理的样品则显非晶态。CdS/Ag复合微粒的吸收峰呈现典型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峰(420nm)以及CdS的峰(600nm),只含有CdS微粒的样品的吸收峰则在480nm附近,未处理的样品在320nm附近有一个吸收峰,这可能是由于样品在快速冷却过程中的微小晶化造成的。只含有CdS微粒的样品有三个明显的发光峰,然而CdS/Ag复合微粒的发过峰则消失。我们提出了共振能量转移机制来解释该现象。讨论了紫外光照还原Ag微粒的机制。可以认为通过紫外光照,CdS表面的电子被激发出来还原Ag+,从而形成银颗粒,伴随着空穴则被表面缺陷所捕获。
- 余凤斌陈福义介万奇王涛
- 关键词:光学性能
- 离子交换法在磷酸盐玻璃中合成CdS/Ag复合微粒的研究
- 2006年
- 采用离子交换法在磷酸盐玻璃中制备了CdS/Ag复合微粒,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样品的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吸收光谱研究发现离子交换后在380~420nm附近有一个大的吸收,光照后吸收带变窄,可以认为是银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而导致的吸收所致。在波长为325nm的光激发下。玻璃中不同化学状态的银分别在420、530nm附近发光。研究了银离子在玻璃表面的扩散、还原过程,结果表明控制离子交换时间可以控制交换层的厚度,而控制盐浴浓度则可以有效控制银离子在玻璃表面层的浓度分布及总扩散量。
- 余凤斌陈福义介万奇于子龙
- 关键词:离子交换光学性能
- 掺杂Ag微粒的CdS-P_2O_5-Na_2S系统玻璃的制备及其光吸收特性被引量:1
- 2007年
- 采用玻璃熔融法,通过紫外灯光照并辅以热处理诱导玻璃内部Ag微粒的析出,在CdS-P2O5-Na2S体系中制备了含CdS/Ag的微晶玻璃。XRD测试表明在玻璃样品中分布着CdS/Ag微粒,通过高分辨扫描电镜可以看出在玻璃中均匀分布着直径约为3μm的颗粒。吸收光谱测试表明掺杂CdS/Ag颗粒后样品的吸收强度明显增加,同时在420nm处存在一个尖的吸收峰,可以认为是由于Ag颗粒的析出所造成的。探讨了紫外光光还原金属Ag的机制,即辐照产生的电子作为还原剂来还原金属银。讨论了Ag颗粒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控制热处理条件和光照来调节银颗粒的大小及分布,使其更加均匀。
- 余风斌陈福义介万奇于子龙
- 关键词:光学材料微晶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