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1K01-48)

作品数:4 被引量:150H指数:4
相关作者:吕家珑曹莹菲张红刘克赵聪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秸秆
  • 3篇腐解
  • 2篇秸秆腐解
  • 1篇玉米秸
  • 1篇玉米秸秆
  • 1篇植物秸秆
  • 1篇田间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微生物功...
  • 1篇全钾
  • 1篇热重
  • 1篇热重分析
  • 1篇作物秸秆
  • 1篇微生物
  • 1篇光谱
  • 1篇红外
  • 1篇红外光
  • 1篇红外光谱
  • 1篇腐解过程

机构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4篇曹莹菲
  • 4篇吕家珑
  • 3篇刘克
  • 3篇张红
  • 2篇赵聪
  • 1篇薛泉宏
  • 1篇徐温新

传媒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植物秸秆腐解特性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被引量:96
2014年
采用网袋法探讨不同秸秆在3个长期试验地的腐解特征,结合Biolog微平板技术,对不同长期试验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秸秆腐解的变化趋势为烘干秸秆>新鲜秸秆。葡萄园土壤微生物活性高,稳定性好,其次为桃园和农田。农田土壤微生物活性低、稳定性差,不同处理的秸秆在腐解过程中残留率变化较大,而果园土壤微生物活性相对较高、稳定性好,不同处理的秸秆在腐解过程中残留率变化较小。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土壤温度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三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且不同秸秆处理的腐解残留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秸秆分解的速率。
张红吕家珑曹莹菲徐温新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
室内模拟条件下玉米秸秆的分解特征及物质组成变化被引量:7
2014年
以玉米秸秆为材料,研究了在室内模拟的条件下不同处理的玉米秸秆的腐解率、粗纤维以及全钾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腐解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的腐解率不断增大,在其他条件一致的前提下,添加微生物的处理平均腐解率大于未添加微生物的处理,秸秆长度为1 cm的处理平均腐解率大于秸秆长度为3 cm的处理;粗纤维含量的变化总体趋势是下降,其他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秸秆长度为1 cm的处理粗纤维含量小于秸秆长度为3 cm的处理,在添加物微生物的处理中秸秆长度为1 cm且C/N=25的处理粗纤维平均含量最小,其含量为31.57%;其他条件一致的前提下,秸秆长度为1 cm的处理全钾含量大于秸秆长度为3 cm的处理。
赵聪曹莹菲刘克薛泉宏吕家珑
关键词:玉米秸秆粗纤维全钾
不同处理方式的作物秸秆田间腐解特性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采用尼龙网袋法,结合热重分析,研究玉米和大豆秸秆在3种试验地(葡萄园、桃园、农田)腐解过程中的腐解率和组分变化,为秸秆还田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腐解前期0~20d作物秸秆腐解20%以上,20~120d腐解率无明显变化,120d后继续腐解至60%~70%,大豆秸秆前期较玉米秸秆腐解快。热重分析得出,玉米秸秆在腐解期间(20~45d)会产生TG曲线上200~300℃阶段的失重(20%~30%),腐解后期,大豆秸秆在300~400℃的失重百分比高于玉米秸秆,TG—DTG曲线在600~700℃阶段的失重量到腐解末期(300d)均为6%左右,随着腐解的进行,固定碳和灰分百分比上升至40%。作物秸秆的腐解率、组分百分比在不同处理间(新鲜与干燥处理、大豆秸秆与玉米秸秆处理、加氮与未加氮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3个试验地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腐解率、固定碳与土壤温度和降水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挥发分与土壤温度、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玉米和大豆秸秆还田有增加土壤碳含量的作用,作物秸秆种类、碳氮比、干湿程度以及土壤温度、降水条件都会影响作物秸秆在土壤中的腐解率和组分变化。
曹莹菲张红刘克吕家珑
关键词:秸秆腐解热重分析
秸秆腐解过程中结构的变化特征被引量:36
2016年
应用尼龙网袋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玉米和大豆秸秆在3种不同试验地(葡萄园、桃园、农田)腐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特征,为秸秆还田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秸秆的官能团组成具有相似之处,但在3400、1640、1400~1460、1310、1000~1100 cm^(-1)处的吸收峰强度不同,稳定成分存在差异。腐解前后作物秸秆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有所改变,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羟基、酰胺基、甲基、亚甲基和次甲基的含量逐渐降低,羧基增多,有机酸形成,碳水化合物、酰胺类化合物、糖类等逐渐分解。易分解的化合物(如脂肪族结构、酰胺类化合物和糖类)可直接进行分解,部分芳香类等难分解化合物则先分解为羧酸酯类(1725~1735 cm^(-1))、脂肪族类(1450~1460 cm^(-1))等中间产物后再进行分解。1560~1732 cm^(-1)处的肩峰与作物残体中有机酸有关。尿素对玉米秸秆的腐解具有促进作用,且与1310 cm^(-1)处的吸收峰变化有关。作物秸秆还田之后,会向腐植酸方向腐解,其结构变化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干湿处理之间无明显区别(P>0.05),与还田作物秸秆种类以及N含量有关。
曹莹菲张红赵聪刘克吕家珑
关键词:秸秆腐解红外光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